发展中国家资源和环境问题的特殊性 保护环境的重要意义

更新时间: 2024-05-21 10:31:03

导语:发展中国家资源和环境问题的特殊性是什么呢?其实在当今全球化的背景下,新兴经济体面临着独特的资源和环境问题,而且这些国家的发展模式对于全球环境和资源的可持续性产生着深远影响,接下来就一起去看看保护环境的重要意义吧!

发展中国家资源和环境问题的特殊性

1、资源和环境问题的演变

长期以来,发展中国家由于工业化水平很低,资源和环境问题主要是由于农业资源利用不当所造成的,表现为土壤侵蚀、森林滥伐、生物物种减少、盐碱化以及荒漠化等,这些以资源退化和环境破坏为主要特征的问题可以称为发展中国家传统的资源和环境问题。

50年代以后,发展中国家由于实施以加速工业化为目标的经济发展战略没有取得预期的成效,国民经济出现有增长,无发展的严重问题。从前曾作为发达国家工业化“病态”之一的工业和城市污染,在不少发展中国家陆续出现,而且问题日趋严重,令人触目惊心,成为有别于那些传统特征的新的资源和环境问题。

当代发展中国家的资源和环境问题是一种“并发症”。在传统的资源退化和环境破坏以及日趋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面前,管理政策往往顾此失彼,效果很差。从这个意义上讲,管理好全球的资源开发、治理环境的焦点主要集中在发展中国家。

2、资源和环境问题的特殊性

(1)人口增长过快。经验证明,人口、资源保证程度、环境质量和经济增长四者之间存在不可分割的联系,人口增长的动态特征直接影响到人类赖以生存的资源基础。

本世纪以来,世界人口增长从前50年的年平均增长1.8%上升到1970年年的最高点2.06%,同期,发展中国家增长率由2.2%上升到2.5%。此后,世界人口增长率首次下降,1985年,较发达地区的人口增长率已下降到约0.7%,但是,发展中国家仍然维持在约2%的高速人口增长水平上,因为发展中国家人口基数大,死亡率下降,人口增长惯性大。

1950—1985年间,发达国家人口总数从8亿增加到12亿,净增4亿;发展中国家人口总数从17亿增加到37亿,净增20亿。非洲、拉丁美洲、东亚、南亚人口占世界总人口的百分比都上升了。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速度过快,使自然资源、特别是土地资源的人口承载量负担加重,自然资源和环境在超负荷的压力下,终于导致资源退化和环境破坏。

(2)资源依赖性强。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对自然资源基础的依赖性很强,表现为,在生产结构上,农业及采矿业产值约占国民生产总值的1/4以上,相反,发达国家资源产业仅占国民生产总值的1/20.特别是那些最贫困的低收入国家,资源产业(农业和矿业)的比重更大。这些国家除了自然资源这种自然财富以外,其它经济要素都十分稀缺,同时,人口增长速度又很快,当自然资源不能继续承受国民经济增长的需求时,又由于缺乏可以替代资源的物质资本和受过教育的人力资本,也没有能力开拓其它的经济活动领域,因此,对资源基础受到损害以后产生的严重后果承受能力最低。

(3)资源基础脆弱与农业生产方式。发展中国家的资源基础大多比较脆弱,特别是在非洲,这是资源和环境问题的一种十分重要的自然因素。据调查,非洲大陆80%的土地肥力贫瘠;47%的土地十分干旱,难以发展旱作农业;年降水量少,降水量年际变化大,波动幅度在30—40%之间;自然灾害十分频繁。

与此同时,发展中国家的绝大部分农业生产活动是以家庭和小农场为基本单元,这种经济活动规模小、空间分布零散的资源利用方式,在缺乏合理的经济行为的情况下,对资源和环境破坏量大面广,是资源和环境管理的难点之一。

贸易

(4)低资源贸易收益与沉重的外债。发展中国家所具有的资源禀赋,决定了它们都有以初级产品出口为主的特点,国家的大部分出口收入都是靠一种或几种初级产品获得的。单一大宗资源产品出口模式是发展中国家平衡国际收支的主要收入来源。但是,在南北方贸易联系中,受贸易保护主义的影响,南方大宗传统资源出口产品的贸易条件日趋恶化,导致国际收支失衡,外债增加。

世界银行统计,1960—1986年间,世界33种非燃料商品的价格指数,按1977—1979年不变价格计算,呈现下降的基本趋势。与此同时,发展中国家的外债数额从1970年的194.86亿美元剧增到1986年的1021.17亿美元,外债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由1970年的13%上升到1986年的37%。

低贸易利益和沉重的外债,对于经济基础和自然基础都十分脆弱的大多数发展中国家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

(5)收入分配不均。财富和收入分配不均也是发展中国资源管理的特殊背景之一。根据澳大利亚学者R.M.Su-ndrum的研究,占发展中国家总数20%的最低收入家庭收入只占全国总收入的4.5%,20%最高收入的家庭的收入却占到54.3%,反映收入分配不均程度的吉尼系数为0.49.与发达国家相比,收入分配的不平均程度更为突出。

联合国粮农组织曾调查了68个发展中国家,了解到,1980年居住在农村的13.4亿人中,有一半人的收入处在贫困线以下,其中,农村贫民约有2/3集中在远东。

由于最贫困的赤贫者的生存是建立在依赖对自然资源基础索取的基础上,并且,索取的强度不断提高,但却缺乏对资源基础起码的补偿,因而,在某种意义上,发展中国家的贫困既是资源与环境破坏的原因,又是它的后果。一旦管理政策失败,赤贫者又成为资源退化和环境破坏后果的主要承受者。

保护环境的重要意义

促进经济发展:环境保护有助于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环境污染,为经济发展提供长期支撑。

维护生态平衡:环境破坏和污染会对生态平衡造成严重影响,保护环境有助于维护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确保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保护人类健康:环境污染是危害人类健康的重要因素,保护环境有助于改善空气质量、水体质量和土壤环境,减少疾病发生,提高人类生活质量。

节约资源:环境保护鼓励合理利用资源,避免过度开采和浪费,通过循环利用和节能减排,延长资源的使用寿命。

应对气候变化:环境保护与应对气候变化密切相关,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和开发可再生能源,有助于降低全球气候变暖的速度,保护地球生态系统的平衡。

保护自然美景:环境保护有助于保护自然景观和文化遗产,提升生活品质,同时促进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提升政府和企业环保意识和能力:提升地方政府和企业的环保意识和能力,是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助于促进清洁生产,提高企业的环保认知和意识。

动员民众参与:保护环境需要依靠政府和民众的共同努力,动员广大民众积极参与环保活动,是改善生态环境的有效方法。

倡导绿色文明:发展绿色文明,传播和实践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理念,有助于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如有意见、反馈、侵权或投诉等情况,请联系:

电话:
邮箱:

我们将会在48小时内给与处理!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9-2020 tianqiyubao4.com

闽ICP备18026954号-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