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人不适合吃板栗

更新时间: 2024-04-27 13:57:29

1:什么人不适合吃板栗

板栗是一道十分美味的食物,看在大街上贩卖糖炒栗子的火热程度就可想而知。秋天是板栗上市的季节,这时候的板栗最好吃了,它的营养价值也是极其的丰富,不过也不是所有人都适合吃。本期的健康饮食文化,为你解析。

什么人不适合吃板栗

1、脾胃虚寒者,不宜生吃栗子,应该煨食、炒食,也可用栗子、大枣、茯苓、大米煮粥喝。

2、患血症者,如吐血、便血等,宜生吃栗子。

3、因其含碳水化合物较多,糖尿病人吃栗子应适可而止。

4、无论是生吃还是炒食、煨食,均须细细咀嚼,连津液吞咽,可以达到更好的补益效果。

5、产妇、小儿便秘者不宜多吃栗子。

板栗的功效与作用

1、主要功效为养胃健脾、补肾强筋、活血止血等,治疗反胃、吐血、腰脚软弱、便血等症,可与人参、黄芪、当归等媲美。

2、对肾虚有良好的疗效。唐朝孙思邈认为板栗是“肾之果也,肾病宜食之。”

3、所含的不饱和脂肪酸和各种维生素,有抗高血压、冠心病、骨质疏松和动脉硬化的功效,是抗衰老、延年益寿的滋补佳品。

4、含有维生素B2,常吃板栗对日久难愈的小儿口舌生疮和成人口腔溃疡有益。

2:吃板栗会不会上火

板栗是一种天然的食物,并不属于发物的范畴,板栗含有的热量较高,若是吃得太多可能会引起肥胖。那么板栗吃了之后会不会上火呢?对于这个问题,很多小伙伴都很想知道答案,下面赶快来了解下吧。

吃板栗会不会上火

吃多了是容易上火的。板栗生吃鲜嫩多汁,口感比较好。但是人体难以消化,再加上板栗性温,吃的太多了是会造成上火的,所以建议消化功能不好和容易上火的人不要多吃。 板栗中含有较高的糖分,再加上炒时加入的糖使得糖含量更高,这都会的导致上火。还有的人比较喜欢用板栗炖东西吃,大多是肉食。由于炖着吃会使板栗中糖的含量及脂肪的含量都有上升高,那么吃多了更容易上火的。

吃板栗会不会胀气

适量食用不会胀气,过量食用有胀气的可能性。 板栗是常见的坚果类食物,在板栗的果仁中含有丰富的淀粉以及一些碳水化合物,适量的食用一些板栗可以起到补充营养的作用,但是最好每日不要过量食用板栗,板栗中含有丰富的淀粉,淀粉是产气的,吃多了富含淀粉的食物会容易胀气,也容易放屁,不利于健康。

吃板栗胀气了怎么办

1、立即停止食用板栗:吃了板栗之后胀气主要是因为板栗产气,所以会出现胀气的情况,吃了板栗胀气之后就要立即停止食用板栗,以免加重腹胀的情况,不利于身体健康。

2、轻柔的按摩:板栗中含有丰富的淀粉、碳水化合物等营养成分,不易消化,食用板栗之后腹中产气,可以用手掌轻柔的按摩腹部,以顺时针进行轻缓的按摩,10分钟左右基本上可以缓解很多。

3、进行有氧运动:吃板栗之后可以去散步或者打打太极,进行一些轻缓的有氧运动也有利于食物的消化和吸收,但注意一定是要轻柔的有氧运动,如果运动过于激烈的话有反胃、恶心的风险,不利于健康。

板栗炖鸡怎么做

1、准备一只新鲜的鸡、一斤板栗、适量的黄酒、食盐、酱油、葱段、素油、姜片等调味品。

2、将鸡处理干净、切成长方块,放大碗中,然后在碗中加入适量的酱油、黄酒、食盐等一起拌匀。

3、板栗用热水烫一下,去掉外壳及内皮,然后再往锅中倒入适量的素油,将鸡肉炒到变成金黄色就可以了。

4、然后再准备一个炖锅,将炒好的鸡肉、板栗、清水放入锅中,用大火煮沸,然后再用小火煮熟,适时的放入一些酱油、葱段、姜片、食盐等调味品。

3:减肥可以吃板栗吗

什么人不适合吃板栗

1、减肥期间可以少吃板栗。它属于坚果类,但是板栗并不像核桃、榛子、杏仁等坚果那么富含油脂,相反它的淀粉含量很高。

2、新鲜的板栗有40%的淀粉含量,是马铃薯的2.4倍,晒干的板栗碳水化合物高达77%。所以想要控制体重的人还是不要多吃,或者是在吃栗子时少吃点别的主食。

3、比较好的做法是在两餐之间把栗子当成零食吃。

4:女人吃板栗有什么好处

1、板栗有助于预防心血管疾病,板栗中富含丰富不饱和脂肪酸、钙、铁等矿物质及B族维生素,这些营养物质对高血压、冠心病、动脉硬化、骨质疏松等疾病有很好的预防作用,是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的好食物。

2、板栗有助于预防骨质疏松,板栗的维生素C含量很高,维生素C在人体中有重要的作用,除了可以预防败血症之外,还能促进钙的吸收,所以多吃板栗有助于预防心脑血管疾病。

3、板栗有助于强身健体,板栗中有极高的糖、脂肪、蛋白质、钙、磷、铁、钾等矿物质,以及维生素C、B1、B2等,有强身健体之用。

4、板栗有助于缓解饥饿,板栗含有较高的热量与糖分,可以快速补充流失的体力,缓解饥饿感,为机体提供能量。

标签: 什么 适合 板栗

如有意见、反馈、侵权或投诉等情况,请联系:

电话:
邮箱:

我们将会在48小时内给与处理!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9-2020 tianqiyubao4.com

闽ICP备18026954号-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