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具特色的俄罗斯饮茶文化

更新时间: 2024-06-01 17:54:23

一.独具特色的俄罗斯饮茶文化

不同民族有不同的饮茶文化。俄罗斯炊茶,是最具民族特色的茶文化。俄国人饮茶的历史虽不算太长,但茶在俄罗斯民族文化中却占有重要位置。俄国人喜欢饮茶,而且逐步创造并拥有了自己独特的饮茶文化。俄罗斯茶源自中国。那么,一起来看看俄罗斯的饮茶文化吧。

历史源流

历史上,茶从中国经西伯利亚直接传入俄罗斯,这一过程没有西欧国家的介入,据一些史书和百科全书的记载,俄罗斯人第一次接触茶是在1638年;当时,作为友好使者的俄国贵族瓦西里·斯塔尔可夫遵沙皇之命赠送给蒙古可汗一些紫貉皮,蒙古可汗回赠的礼品便是4普特(约64公斤)的茶;品尝之后,沙皇即喜欢上了这种饮品,从此茶便堂尔皇之地登上皇宫宝殿,随后进入贵族家庭;从17世纪70年代开始,莫斯科的商人们就做起了从中国进口茶叶的生意。

清朝康熙皇帝在位的1679年,中俄两国签订了关于俄国从中国长期进口茶叶的协定。但是,从中国进口茶叶,路途遥远,运输困难,数量也有限;因此,茶在17、18世纪的俄罗斯成了典型的“城市奢侈饮品”,其饮用者的范围局限在上层社会的贵族、有钱人,喝茶则一度成了身份和财富的象征;直到18世纪末,茶叶市场才由莫斯科扩大到少数外省地区,如当时的马卡里叶夫,如今的下诺夫哥罗德地区;到19世纪初饮茶之风在俄国各阶层始盛行。

特色茶炊

谈到俄罗斯的茶文化,也不能不提到有名的俄罗斯茶炊,俄国有“无茶炊便不能算饮茶”的说法;在民间,人们还把“萨马瓦尔”亲切地称作“伊万·伊万诺维奇·萨马瓦尔”,或是“金子般的伊万·伊万诺维奇”,以表示对茶炊的钟爱和尊崇。

在古代俄罗斯,从皇室贵族到一介草民,茶炊是每个家庭必不可少的器皿,同时常常也是人们外出旅行郊游携带之物,俄罗斯人喜爱摆上茶炊喝茶,这样的场合很多:当亲人朋友欢聚一堂时,当熟人或路人突然造访时;清晨早餐时,傍晚蒸浴后;炎炎夏日农忙季节的田头,大雪纷飞人马攒动的驿站;在幸福快乐欲与人分享时,在失落悲伤需要慰藉时。

在平平常常的日子,在全民喜庆的佳节……在不少俄国人家中有两个茶炊,一个在平常日子里用,另一个只在逢年过节的时候才启用,后者一般放在客厅一角处专门用来搁置茶炊的小桌上,还有些人家专门辟出一间“茶室”,茶室中的主角非茶炊莫属。茶炊通常为铜制的,为了保持铜制品的光泽,在用完后主人会给茶炊罩上专门用丝绒布缝制的套或蒙上罩布。

二.独具特色的门巴族音乐文化

门巴族是中国最具悠久历史的民族之一,他们有着许多丰富的传统文化,这些文化都非常的具有民族特色。门巴族人民通过自身的智慧,结合了当地的语言特色创造了许多的门巴族音乐。对于门巴族的音乐文化你了解多少呢?下面的门巴族文化为你带来更多内容一起来看看吧。

里令,又叫“双音笛”,是一种双音竹笛或双管竹笛,流行于门隅、墨脱、林芝等地。里令长约34厘米,里令的管体是用两支竹龄较老、粗细相同的无节小竹合并而成,两管接触处削平,再把蜜渣、彩色珠子镶嵌在两管的夹缝里,用丝线固定双管,管上留有一排小孔。里令音量较小,音色明亮。

塔阿让布龙是一种五孔笛,单管横吹,用塔巴竹制成。长约45厘米,直径约2.5厘米,声音浑厚圆润,主要流行于门隅和墨脱。

神鼓,门巴语称为“拉额”,是门巴族人使用的一种大众化乐器。神鼓有大有小,鼓框是用数块竹片拼合而成,用竹编和藤编包裹,呈环凸状。鼓框的一侧有木制手柄,右侧鼓面蒙一层野山羊皮,左侧鼓面蒙家山羊皮。鼓槌是木制的,弯成弓状,槌头蒙一层羊皮,羊皮里面再塞一些羊毛,这样既能保护鼓面,又可以使鼓声柔和。神鼓音色浑厚深沉,在宗教活动中或节日喜庆活动中都使用它来伴奏。

门巴族传统音乐属乐亚乐系,包括宗教音乐和民间音乐两类。其中,宗教音乐主要是指与藏族地区的宗教音乐相近的藏传佛教寺院音乐,包括诵经音乐、羌姆音乐和寺院器乐;还有就是本教音乐,包括诵经音乐、羌姆和“登龙坎”(巫师)请神送鬼仪式音乐等。门巴羌姆与藏族羌姆不同,它源于宗教仪式但却也广泛流传于民间,同时,演出内容也包括神话或民间故事,舞蹈用一鼓一钹伴奏,舞蹈动作吸收、融合有门巴族民间舞蹈的成分。

民间音乐是门巴族传统音乐的主体部分,无论内容还是形式都比较丰富。门巴族习惯把民歌和歌舞音乐统称作“萨玛”,人们酷爱歌唱跳舞,生活中的许多场景如生产劳动、婚丧嫁娶、建新屋等都离不开“萨玛”。门巴民歌的种类繁多,根据内容和体裁可分为“吉鲁”(山歌)、情歌、劳动歌(包括农事打场歌“勒谐”和夯地歌“阿谐”)、“羌谐”(酒歌)等类别。其中,山歌“吉鲁”的节奏自由,曲调悲切宽广、细腻抒情,常用于山间放牧、割草、砍柴以解寂寞,较常见的曲目如《色格日拉》。

情歌是联结门巴青年男女心扉的纽带,它的感情含蓄、细腻,曲调清新动人,在门巴民歌中占有相当的比重。身为门巴族的着名藏传佛教格鲁派领袖——达赖六世仓央嘉措,曾经突破禁闭七情六欲的教规,以情歌大胆倾诉内心的孤寂和苦闷,为后人留下了一部不朽的诗作《仓央嘉措情歌集》,这使门巴情歌名扬四海。

三.京族葬俗,独具特色的京族葬礼文化

京族人为父母和前辈办丧事是非常隆重的。过去父母死后,要为死者修斋作道,俗称“做功德”。京族葬礼有着很多特别的程序,因此就形成了京族特有的葬俗文化,也是京族文化的一大部分。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京族人对葬礼是非常重视而谨慎从事的。因为他们认为,阴间和阳世是相通的;阴间的亡灵和阳世亲眷仍有某种联系,搞好葬礼,彼此可平安无事;若搞不好,就会让亡灵受苦,又给亲眷遗患无穷。在京族习俗中,50岁以上的老人病故,被称为“正寿”,当按正常的礼仪办丧。其过程大体是:

1.报丧。老人断气后,孝子要在旁边守护,待法师查阅历书确定无“重丧”之后,方可哭丧举哀。倘有“重丧”,法师要另作法事杀鸡代命以“解犯”。然后报知族内众兄弟,并派人往舅家报丧。待舅家来人验看后(尤其是对娶来的女性)才能入殓。这是远古母系制舅权意识的残余表现。

2.入殓。入殓前要用浸着柚子叶的热水给死者净身并更衣。洗后的水不能随便乱倒,要罐装起来,待出殡后,夜里拿到野外丛林去掩埋。入棺要选择时辰,先由法师念咒,用火把驱赶棺中的鬼邪。然后由孝子孝女们抬尸入棺,在死者嘴里放两三枚钱币和几粒白米,以安其魂魄。再在死者身上覆盖一块红布,以示阴阳两绝。若死者的配偶尚健在,还要将原来共用的被单撕下一半盖在死者身上,表示从此鸳鸯情断,人鬼分途。最后把棺盖钉牢。

3.做斋。法师立坛念经,超度亡灵,使亡灵得到净化和安乐。法师用本民族语念诵的经书,大都是译过来的“佛”、“道”经卷。若是做“大斋”(三天三夜或七天七夜)的,还要举行上刀山、过火炼之类的仪式。“做斋”期间,子女们都要披麻带孝,席地坐卧,日夜守灵,不得随便离开,吃饭不能用筷,不能吃荤腥食物。

4.殡葬。殡葬的时间和地点均由法师择定。时间一般选在潮落的时候。出殡时,在法师的导引下,一路上,由一人撤纸钱开路先行,意为向野鬼买路通行。墓穴事先已挖好,灵柩抬到墓地后,法师挥动法刀,进行法事毕后就掩埋。

葬后三天,孝主备三牲和香烛纸钱前往祭坟,给新坟培土,俗称“复坟”。这种“复坟”之俗,在古骆越后裔的诸民族中几乎都还在流行。这原来是远古时代祖先崇拜的产物,它要使坟墓显得庄严肃穆,以表示对祖先的尊崇。但和其他民族有所不同的是,京族复坟时所建的茔墓卑下低矮。

如有意见、反馈、侵权或投诉等情况,请联系:

电话:
邮箱:

我们将会在48小时内给与处理!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9-2020 tianqiyubao4.com

闽ICP备18026954号-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