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具特色的藏族婚俗文化

更新时间: 2024-06-01 18:10:26

①独具特色的藏族婚俗文化

结婚是人生中的一件大事,每个人一生也就这一次,而每个地方的风俗不同,结婚的习俗也各不相同,虽然历史在变迁,但是一些传承却不会更改。

那么,下面随小编一起来看一下藏族文化吧!

婚俗文化是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每一个民族的婚俗文化都与该民族的社会形态、经济结构、宗教信仰、婚姻制度息息相关,并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文化的变迁而发生变化。藏族婚俗文化有着鲜明的特点,在新时期社会变革和文化变迁的大潮中,传统的婚俗文化正发生着改变,呈现出传统与现代交织混融、多姿多彩的风貌。

藏族婚俗文化的形成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早在远古时代,藏族先民就按一定的婚姻规则组建家庭,聚族而居,并形成了一套相关的礼仪习俗。吐蕃时期,藏族的婚姻仪礼便已基本定型。一部名叫《择偶七善业仪轨》的本教礼仪文献,详细描述了藏族古代婚姻的过程和各种仪式,有八个方面的内容:请神灵来至新娘身边驱魔,洗去污秽不祥,为新娘铺设地毯迎进家门,献给新娘三种奶制品,为新娘取一新名,祈求众神保护,招福,颂祝吉祥。

其中,在洋洋洒洒的新婚庆典的祝辞中,还提到新郎的灵魂金,新娘的灵魂玉;新郎的登天绳,新娘的吉祥绳;新郎的生命箭,新娘的金纺锤,祝祷它们的结合永不分离,将新郎、新娘托付给神,祈祷神灵保护新人的婚姻和生命。从《择偶七善业仪轨》可知当时婚俗之丰富、礼仪之繁缚、内涵之深厚。藏族古代的这一婚仪特点,在今天藏族婚俗文化中还较多地保存着。藏族的婚恋礼俗,从择亲选偶、订亲迎娶到婚后习俗都具有鲜明的民族与地域特点,同时,又带着厚重的时代印迹,呈现出传统与现代交织混融、多姿多彩的风貌。

一、通婚范围与择偶标准

民主改革前的西藏社会是等级森严的封建农奴制社会,贵族与平民被分为三等九级,社会地位悬殊,表现在婚姻的缔结上是严格的“等级内婚制”。不仅贵族与平民、领主同农奴之间不允许婚配,大小贵族之间、平民的不同等级之间婚配都有许多限制。择婚时看重对方的血统、地位、门第和财富,追求的是“门当户对”的婚姻。其实,择偶时看重财富和门第,在藏族古代就已有之。敦煌藏文写卷P·T·1283号和内容相同的P·T·2111号,即《仪礼问答写卷》中,明确记有吐蕃人的择偶标准:“娶妻要选有财富与智慧者,若两者不兼备,应挑选有财富者,选婿要选有智慧而富裕者”。

您可能还喜欢:

学习学习土家族丧葬文化

源远流长的畲族小说歌文化

风格素朴简约的仫佬族服饰文化

道教与土家族文化有着什么样的关系?

②独具特色的门巴族音乐文化

门巴族是中国最具悠久历史的民族之一,他们有着许多丰富的传统文化,这些文化都非常的具有民族特色。门巴族人民通过自身的智慧,结合了当地的语言特色创造了许多的门巴族音乐。对于门巴族的音乐文化你了解多少呢?下面的门巴族文化为你带来更多内容一起来看看吧。

里令,又叫“双音笛”,是一种双音竹笛或双管竹笛,流行于门隅、墨脱、林芝等地。里令长约34厘米,里令的管体是用两支竹龄较老、粗细相同的无节小竹合并而成,两管接触处削平,再把蜜渣、彩色珠子镶嵌在两管的夹缝里,用丝线固定双管,管上留有一排小孔。里令音量较小,音色明亮。

塔阿让布龙是一种五孔笛,单管横吹,用塔巴竹制成。长约45厘米,直径约2.5厘米,声音浑厚圆润,主要流行于门隅和墨脱。

神鼓,门巴语称为“拉额”,是门巴族人使用的一种大众化乐器。神鼓有大有小,鼓框是用数块竹片拼合而成,用竹编和藤编包裹,呈环凸状。鼓框的一侧有木制手柄,右侧鼓面蒙一层野山羊皮,左侧鼓面蒙家山羊皮。鼓槌是木制的,弯成弓状,槌头蒙一层羊皮,羊皮里面再塞一些羊毛,这样既能保护鼓面,又可以使鼓声柔和。神鼓音色浑厚深沉,在宗教活动中或节日喜庆活动中都使用它来伴奏。

门巴族传统音乐属乐亚乐系,包括宗教音乐和民间音乐两类。其中,宗教音乐主要是指与藏族地区的宗教音乐相近的藏传佛教寺院音乐,包括诵经音乐、羌姆音乐和寺院器乐;还有就是本教音乐,包括诵经音乐、羌姆和“登龙坎”(巫师)请神送鬼仪式音乐等。门巴羌姆与藏族羌姆不同,它源于宗教仪式但却也广泛流传于民间,同时,演出内容也包括神话或民间故事,舞蹈用一鼓一钹伴奏,舞蹈动作吸收、融合有门巴族民间舞蹈的成分。

民间音乐是门巴族传统音乐的主体部分,无论内容还是形式都比较丰富。门巴族习惯把民歌和歌舞音乐统称作“萨玛”,人们酷爱歌唱跳舞,生活中的许多场景如生产劳动、婚丧嫁娶、建新屋等都离不开“萨玛”。门巴民歌的种类繁多,根据内容和体裁可分为“吉鲁”(山歌)、情歌、劳动歌(包括农事打场歌“勒谐”和夯地歌“阿谐”)、“羌谐”(酒歌)等类别。其中,山歌“吉鲁”的节奏自由,曲调悲切宽广、细腻抒情,常用于山间放牧、割草、砍柴以解寂寞,较常见的曲目如《色格日拉》。

情歌是联结门巴青年男女心扉的纽带,它的感情含蓄、细腻,曲调清新动人,在门巴民歌中占有相当的比重。身为门巴族的着名藏传佛教格鲁派领袖——达赖六世仓央嘉措,曾经突破禁闭七情六欲的教规,以情歌大胆倾诉内心的孤寂和苦闷,为后人留下了一部不朽的诗作《仓央嘉措情歌集》,这使门巴情歌名扬四海。

③南宁独具特色的邕剧文化

南宁是中国广西壮族自治区的首府,同时也是我国北部湾经济区的核心城市。站在城市文化的角度来看南宁,它更是一个丰富多彩的城市,南宁文化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尤其是南宁的邕具,更是别具一格。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南宁文化,去看看南宁独具特色的邕剧文化。

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邕剧在清道光、咸丰年间形成于古名邕州的南宁,至今已近200年历史,是广西南宁独有的剧种。作为粤剧岭南派代表的南宁邕剧,在其艺术性质上更突显地方性和民族性,扮相优美、曲辞婉转、唱腔清新。以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为背景,展现本土戏曲文化魅力。

邕剧是南宁市古老的地方剧种,因活动中心在古邕州一带,且用邕州官话演唱,旧时称为老戏、广戏、五六腔、本班戏、本地班等,新中国成立后定名为邕剧。邕剧自形成以来,其班社足迹不仅遍及南宁周边,还遍及广东、云南、贵州各省及越南、柬埔寨等国,在桂西南和东南亚地区颇有影响。

邕剧的表演风格古朴、粗犷,其文戏表演细腻,注重人物内心感情的抒发。武打则粗犷激昂,表演夸张、泼辣,讲究硬桥实马,拳、刀、枪、叉、棍、牃各有套路,与其他剧种迥异,而许多身段、造型以至出手、投足等都来源于桂西南一带壮、汉两族人民共同喜爱的民间舞姿、武技和美术造型,在某些方面体现了壮族的雄浑粗犷的民族风格。

1995年1月,南宁市有关部门把街头艺人组织起来,成立了邕剧团,并修建邕剧院(现南宁影剧院)作为剧团固定的练功和表演场所。20世纪50年代中期到60年代初,邕剧发展很快,显现出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邕剧的剧目原来很丰富,约有五六百个大小戏。不幸的是,在遭受“文革”的冲击后,邕剧日渐衰微,甚至濒临消亡。

1999年,邕剧团正式解散;2007年8月,南宁市邕剧团正式挂牌恢复。2008年,南宁邕剧入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2011年,南宁市还在解放路的新会书院设立了邕剧展示中心。

如今,邕剧已作为地方传统戏曲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走在书院外车水马龙的闹市,一扇朱漆木门将过去、现在、未来相互穿插。木门敞开,让百年神韵与现代时空来个完美的团聚。

如有意见、反馈、侵权或投诉等情况,请联系:

电话:
邮箱:

我们将会在48小时内给与处理!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9-2020 tianqiyubao4.com

闽ICP备18026954号-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