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家有哪些

更新时间: 2024-06-13 22:39:22

Ⅰ:数学家有哪些

牛顿与阿基米德,高斯是世界三大数学家。江泽涵、欧拉、数学之父泰勒斯、 嘉当 、毕达哥拉斯 、 应用数学大师欧拉 、欧氏几何的创始人欧几里得 、划时代的科学巨人牛顿、业余数学家之王费尔马。

Ⅱ:最伟大的数学家之一

社会在不断的进步和发展着,其中,科学便是一大助力。科学是一个很有意义的存在,它会以证据为前提,让人类得知一些神奇的认知。“科学家”这个词,令我们敬佩又膜拜!人类知识的进化,时代经济的发展都离不开科学家们的辛劳科研。接下来民族文化就为大家详细介绍为社会做了巨大贡献的世界十大科学家,一起来看看!

莱昂哈德·欧拉,瑞士数学家、自然科学家。18世纪最优秀的数学家,也是历史上最伟大的数学家之一,

欧拉于1707年4月15日出生于瑞士的巴塞尔,1783年9月18日于俄国圣彼得堡去世。欧拉出生于牧师家庭,自幼受父亲的影响。13岁时入读巴塞尔大学,15岁大学毕业,16岁获得硕士学位。

欧拉是18世纪数学界最杰出的人物之一,他不但为数学界作出贡献,更把整个数学推至物理的领域。他是数学史上最多产的数学家,平均每年写出八百多页的论文,还写了大量的力学、分析学、几何学、变分法等的课本,《无穷小分析引论》、《微分学原理》、《积分学原理》等都成为数学界中的经典著作。

欧拉是历史上最多产的数学家。瑞士自然科学基金会组织编写《欧拉全集》,计划出84卷,每卷都是4开本(一张报纸大小)。如果按每本300页计算,欧拉从18岁开始每天得写1张半纸。然而这些只是遗存的作品,欧拉的手稿在1771年彼得堡大火中还丢失了一部分。欧拉曾说他的遗稿大概够彼得堡科学院用20年。但实际上在他去世后的第80年,彼得堡科学院院报还在发表他的论着。

“天才在于勤奋,欧拉就是这条真理的化身。”曾有专家表示,“很多科学家都很勤奋,而欧拉最为典型。他失明后的十多年都是在完全看不见的情况下作研究。欧拉心算能力很强,可以通过口述让别人记录。有一次欧拉的两个学生算无穷级数求和,算到第17项时两人在小数点后第50位数字上发生争执,欧拉这时进行心算,迅速给出了正确答案。”

欧拉对数学的研究如此之广泛,因此在许多数学的分支中也可经常见到以他的名字命名的重要常数、公式和定理。此外欧拉还涉及建筑学、弹道学、航海学等领域。瑞士教育与研究国务秘书Charles Kleiber曾表示:“没有欧拉的众多科学发现,今天的我们将过着完全不一样的生活。”法国数学家拉普拉斯则认为:读读欧拉,他是所有人的老师。

2007年,为庆祝欧拉诞辰300周年,瑞士政府、中国科学院及中国有关部于2007年4月23日下午在北京的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共同举办纪念活动,回顾欧拉的生平、工作以及对现代生活的影响。

欧拉是史上发表论文数第二多的数学家,全集共计75卷;他的纪录一直到了20世纪才被保罗·埃尔德什打破。后者发表的论文达1525篇,著作有32部。

据说,欧拉是因为用肉眼直接观察太阳,导致双眼先后失明。但在人生最后7年(1765年至1771年),欧拉的双目完全失明,他还是以惊人的速度产出了生平一半的著作。

欧拉在他的时代,产量之多,无人能及。欧拉实际上支配了18世纪至今的数学;对于当时新数学分支微积分,他推导出了很多结果。很多数学的分枝,也是由欧拉所创或因而有了极大的进展。

Ⅲ:中国的世界数学家:华罗庚的故事

说到名人故事那就不得不说一下中国的的名人华罗庚老先生了,他是当今世界数学界88位为人之一。我们所看到的“华氏定理”、“华氏不等式”、“华—王方法”等数学成果都和华罗庚老先生有关系,那么小伙伴们是不是迫不及待的要了解了呢?下面就和小编一起看看他的故事吧。

1910年11月12日出生于江苏常州金坛区,他幼时爱动脑筋,因思考问题过于专心常被同伴们戏称为“罗呆子”。1922年,12岁从县城仁劬小学毕业后,进入金坛县立初中,王维克老师发现其数学才能,并尽力予以培养。1925年,初中毕业后,就读上海中华职业学校,因拿不出学费而中途退学,退学回家帮助父亲料理杂货铺,故一生只有初中毕业文凭。此后,他用5年时间自学完了高中和大学低年级的全部数学课程。

1927年秋,和吴筱元结婚。两年之后的冬天,他不幸染上伤寒病,落下左腿终身残疾,走路要借助手杖。1929年,华罗庚受雇为金坛中学庶务员,并开始在上海《科学》等杂志上发表论文。1930年春,华罗庚在上海《科学》杂志上发表《苏家驹之代数的五次方程式解法不能成立之理由》轰动数学界。同年,清华大学数学系主任熊庆来,了解到华罗庚的自学经历和数学才华后,打破常规,让华罗庚进入清华大学图书馆担任馆员。

出国

1931年,在清华大学数学系担任助理。他自学了英、法、德文、日文,在国外杂志上发表了3篇论文。两年后华罗庚被破格提升为助教。1934年9月,被提升为讲师。1935年,数学家诺伯特·维纳(NorbertWiener)访问中国,他注意到华罗庚的潜质,向当时英国着名数学家哈代极力推荐。

1936年,华罗庚前往英国剑桥大学,度过了关键性的两年。这时他已经在华林问题(Waring​​'sproblem)上有了很多结果,而且在英国的哈代—李特伍德学派的影响下受益。他至少有15篇文章是在剑桥的时期发表的。其中一篇关于高斯的论文给他在世界上赢得了声誉。

毅然回国

1937年,他回到清华大学担任正教授,后来迁至昆明的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直至1945年。1939年到1941年,在昆明的一个吊脚楼上,写了20多篇论文,完成了第一部数学专着《堆垒素数论》。1946年2月至5月,他应邀赴苏联访问。同年9月,在美国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访问。1947年,《堆垒素数论》在苏联出版俄文版,又先后在各国被翻译出版了德、英、日、匈牙利和中文版。1948年,被美国伊利诺依大学聘为正教授至1950年。

标签: 数学家 哪些

如有意见、反馈、侵权或投诉等情况,请联系:

电话:
邮箱:

我们将会在48小时内给与处理!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9-2020 tianqiyubao4.com

闽ICP备18026954号-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