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点:布依族的传统节日大全

更新时间: 2024-06-02 02:37:52

一:盘点:布依族的传统节日大全

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不仅仅是因为民族的种类多和历史的流传远久,更多的是每一个种族流传下来的文化有多种,更是在表现的特色上也是丰富多彩的。

那么,你可知属于中国56个民族中的布依族,在传统节日上,流传继承着怎样的节日?随小编一起去布依族文化中看看吧!

布依族是中国大家庭中一个勤劳勇敢、历史悠久的民族。它主要源于古代的“百越”民族,秦汉以前称“濮越”,唐宋时期称“仲家”。1953年正式定名为“布依族”。在这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布依族不断地分迁、融合、发展,既保留了本民族的许多优秀文化,同时也吸取了相邻民族的外来文化的精华。布依族节日文化是在长期的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和发展起来的具有布依族特色的文化,布依族节日主要有春节、清明、三月三、四月八、端阳节、六月六、七月半、中秋节、“吃新节”、重阳节等,其中以春节、六月六最为隆重。

查白歌节

查白歌节是贵州兴义地区布依族传统节日,节期在每年农历六月二十一日至二十三日。届时有周围10多个县乃至云南、广西的各族群众数万人参加,规模可谓盛大。关于节日的来历,传说是古代这里有对青年,男的叫查郎,女的叫白妹,俩人早有爱慕之心。某日,白妹在山上砍柴,险遭猛虎袭击,查郎射杀老虎,二人确立爱情。山官垂涎白妹如花似玉的容貌,但威逼利诱皆告失败,于是害死查郎,抢走白妹。白妹放火烧毁山官宅第,并投火殉情。群众为纪念他们,把当地寨名改叫查白寨,把白妹殉情的日子定为节日,把查郎射杀老虎的地方当作歌场。

节前各家拆洗衣服被帐,挂满村寨前后,象征白云缭绕,取意干干净净,清清白白。节日里扶老携幼,成群结队,赶往查白寨周围。年轻人不仅盛装英姿,而且带着定情信物,跃跃欲试,盼望得到查郎与白妹那种忠贞不渝的爱情。节日活动的主要内容是赛歌,白天在歌场赛,晚上到住户的院里或屋中唱,主人供给“花米饭”(染成五色的糯米饭)和“茶水”(实际上是米酒,布依人习惯以酒代茶待客)。认亲访友,吃汤锅。传说汤锅起源于炖吃查郎射死的老虎,后来是虎骨炖牛肉汤,现在多以山泉水大锅炖猪肉、狗肉代替。近年来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人们在节日游乐外,还增加了旅游购物的内容。总之是乘兴而来,满意而归,过了今年,又盼来年。

布依族的大年辰

辛劳了一年的布依族同胞秋收一过就开始为年节做准备。到了阴历腊月底,家家户户更是忙着杀猪、熏肉、灌香肠,妇女们烤酒,做糯粮粑粑、米花,给家人缝制新衣和新手帕。在外地工作的男人和已婚年轻妇女都要赶回家与亲人团聚。腊月二十三日晚上,布依族同胞用糯米制成的麦芽糖等果品在家里“送灶神”,请它向“玉皇大帝”禀报时。多管人们说些好话,多多赐福与人间。送灶后,人们要准备香、烛等祭神用品,请“先生”写对子,不仅大门上贴,连侧门、窗户都要贴上“六畜兴旺一等临于”以示人们对幸福签好生活的向往和连求此外,不少人家还要在大门上贴门神,在家里的墙上贴满各种喜庆的年画。三十晚上是最热闹的日子。

布依族从三十到初一是不相互串门的。人们都在家中烧起一炉熊熊炭火,全家老少围火而坐。他们先用酒肉等物祭把祖宗天地,然后全家人互相祝福,高高兴兴地吃团圆饭。大年初一也很有讲究、人们都在家里北各式彩灯,晚八各式各样的彩灯一齐点燃,挂在大门口,烘托出了一派红红火火的节日气氛。过了大年初一,人们开始串门拜年,小孩子们须每家拜到,既表承了他们对长辈的尊敬,又可以得到老人们赏给的压岁铁布依族人民是能表善舞的民族,每逢年节,青年男女三三两两相约去“赶表”,以歌声来表达被炸的爱慕,或聚在一起在唢呐、现身、根荒、姐妹萧、铜鼓等乐器伴奏声中跳“打花包”、“铜鼓刚把”等欢快的舞蹈,初九那天叫“上九”;按当地风俗,到这一天才能“煮生”,即先燃起香烛,将生肉供祖宗,然后将生鸡、生自煮熟,再放到香案前供一回之后方能享用。有些布依族地区正月十五过完年,还要正月三十校“小年”。

二月二

可以说是以祭“老人房”为中心的全民性的祭献活动。解放前,凡有布依族分布的地区,几乎每个材寨都建有专供祭祖的“老人房”。有的放有神牌、香位或挂有皮鼓、铜鼓,平时不许人进出,更早一些时候还有专人守候。每年凡到这一节日前,由村寨轮流承担祭献的承头户,挨家收集祭献所需的东西或捐款,天黑前把祭品(包括鸡、猪肉、各种熟荣和果品)送至“老人房”内,然后由承头户负责祭献。祭毕,由祭献者在老人房共享这些祭品。但在祭献或进食的过程中,有一条传统的禁忌必须严格遵守,那就是不许任何人在这种场合讲话、发出笑声,更不准放屁。

据说要是在祭献中有人发出声响,就会招致祖先对看管各种野兽的失灵,到时,村寨里的家禽、牲畜就会遭受野物的偷袭和咬吃。如那一个冲犯了这条禁律,就必须承担全部重祭的一切费用。有些村寨,习惯上还要在那天上,虐诚地在大门上放一个鸡蛋,并面对祭“老人房”的方向表示敬意,到了深夜则由祭献人分头到每家门上取回。在此过程中,都不能发出任仍声响。祭老人房的后两天,一般均不许干农活,青年男女也可邀约到寨外山野僻静处唱歌对调玩耍。无论是聚居区或杂<居这的布依族人民,都把建盖老人房和从事这一祭献活动,看成是与本民族固有文化特彼密不可分的、具有“共同心理素质”的传统表现。

三月三

三月三是传统的民族节日。地区不同。节日的内容也不尽相同。在贵州省贵阳市马当地区的布依族,将每年的农历三月三称为“地委会”节。据布依族老人讲,开春以后,地蚕危害庄稼,啃食包谷苗等农作物。于是,在三月初三,他们将炒好的包谷花带到坡上去祭地蚕。他们在山坡上边唱山歌边吃包谷花,据说这样可以“迷住”地委,堵住它们的嘴,使他们不能咬种子和禾苗。有的地区将这一天作为祭社神、山神的日子。社神是一村或邻近几个村共建社们,临时集资买猪、牛宰杀供祭供家之日,外人禁止入村。这一天,望漠的布依族要吃三色糯米饭,关岭地区要做清明粑,贵州省西部地区布依族人民要扫墓。有的地区这天集会唱歌游玩,进行社交活动。

相传有一家三个亲姊妹同嫁在一个寨子里,日子过得都很好。有一天,外公想去看看外孙,三家的外孙们听说后都争着要外公先到自己家去。外公说,在三月初三那天,你们把自己做的最好的糯食带到寨子路口,看谁家的味道好我就先到谁家去。这天,大女儿家炸了油团,二女儿家打了糍粑,三女儿家做了五色糯米饭,外公来到寨口,把三家的东西打开一看,五色糯米的色泽鲜艳,味道清香,他最喜欢,于是就先去了三女儿家。

从这以后,每到农历三月初三,布依族家家户户都要做花糯米饭来招待亲戚朋友,久而久之,便形成了一年一度的三月节。

二:六月六吃什么,布依族吃粽子的由来

时间总是过得特别快,仿佛去年看着划龙舟吃粽子的一幕还在眼前。现在又即将到达端午节,又是一年吃粽子的高潮,可在少数民族却有着特殊的六月六吃粽子。

那么,本期民族故事了解布依族吃粽子的由来。

还想了解》》布依族最隆重的节日

贵州白水河上游有个富饶的坝子,名叫坡五担,汉名扁担山。这里四面环山,只有几个山口通到外面,道路险峻,易守难攻。居住在这块肥沃土地上的,都是布依族人民。从前,勤劳勇敢的布依族人,不愿受统治者残酷剥削,就组织起来,抵抗官家的压迫。

明朝末年,崇祯皇帝横征暴敛,逼得人民纷纷起来反抗。坡五担的布依族人为了生存,男人们就日夜轮流去山口守关把口,防备兵匪盗贼进山来骚扰抢掠。田地里的庄稼活路,全靠妇女们做。

六月里,太阳象火一样晒着大地,白水河谷变成了一个大蒸笼。田坝上,秧苗和杂草一起风长,大地都晒得裂了缝。妹竹天不亮就起来,连头也来不及认真梳理,连饭也顾不上吃,就用花背扇把娃娃背起,挑了桶就出门了,一边走,还一边给孩子喂奶。

这时,各寨的布依族妇女,也都先后扛锄挑担上山了。好长时间不下雨,地里的包谷都干巴了,杂草丛生。妹竹挑水泼地,到太阳正顶了,才想起丈夫阿戎在南山守山,还没有吃饭,她要回家做饭给男人送去。

妹竹是一个心灵手巧的好媳妇。她从地里回来,一边走一边想,阿戎这时一定饿坏了,假若昨天多送一点饭过去,现在就不用饿肚子了。可是,这么热的天,头一天煮的吃不完,第二天就馊了,送多了放不长。

一想到阿戎饿肚子,妹竹忘记了自己从早晨开始就滴水未沾。她一路走,一路摘了许多竹叶,回来以后切了一大块腊肉拌在一大锅糯米饭里,还放了许多佐料。用竹叶包了三包,送到南山。她把竹叶包的熟糯米饭交给阿戎,说:“田里的活很忙,阿戎你守山又离不开。这些竹叶糯米饭你留着,等到饿了好充饥。”

阿戎把竹叶包收下,把妻子的热心热肠收下,饿了,他把竹叶糯米饭拿出来和大家分着吃。妹竹留下的竹叶包糯米饭很香,人人夸奖妹竹的方法好。于是,第二天六月六,守山的男人们都叫家里人学着妹竹的样子,用竹叶包了糯米饭到山上去吃。从此,不论兵荒马乱的岁月,还是太平盛世,扁担山的布依族人都去摘了竹叶或者高梁叶,包上糯米饭腊肉、酥麻等,煮熟了带到山上去吃。

三:布依族地戏,极具民族特色

在布依族文化中,布依戏的产生历史虽然不长,但是却给当地文化带来更多的精彩。其类型有两种:一种是根据民间故事改编的;一种是根据汉族故事或说唱改编,充分体现了社会生活状况。那么,下面一起来看看极具民族特色的布依族地戏吧。

布依族地戏是一种以面具装扮人物,以歌唱来“演故事”为主要形式而夹杂某些戏剧身段和舞蹈动作的民间艺术,属傩戏类。主要流传在贵州中部及西部与汉族杂居地区,尤以贵阳市郊区和安顺一带最盛行,多在春节期间演出。因在平地演唱,不需要搭戏台,因而得名。

相传明洪武年间“调北征南”时开始传入布依族地区,是产生较早和流传较广的一个剧种。演出时,演员根据扮演角色,头戴各种不同面具,身穿各种不同服装,手持刀斧等兵器道具,随着锣鼓、笛子、二胡、月琴等乐器伴奏声进行表演。多用汉语演唱,也有用布依语演唱的,唱词一般为七字一句,多用一唱众和形式。

唱腔激扬高亢,动作粗犷活泼,气氛十分热烈。传统剧目有《杨家将》、《精忠传》、《薛仁贵征东》、《三国演义》等歌颂历代忠君爱国英雄人物,多从汉族戏剧移植,但又不完全相同,经多年演变,内容、唱词、唱腔、服装、道具等都带有布依族传统文化和民族风情的特色,故为群众所喜爱。

地戏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戏剧之一,被誉为戏剧艺术的“活化石”,主要流行于贵州汉(屯堡人)、布依、仡佬、苗等民族中,被列入了首批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

花溪地戏主要分布在该区中部和西部,演出队伍大多为布依族民间艺人组成,其中以大寨地戏队最具代表性。其演唱用当地方言,形式憨直拙朴、粗犷自然。歌颂保家卫国、英勇善战的英雄主义精神,传统剧目包括隋唐薛仁贵征东、宋朝杨家将、岳飞传等。花溪民间地戏文化具有悠久历史,丰厚的底蕴,传承几百年来成为当地布依族同胞劳动之余喜爱的娱乐活动。

起源

花溪地戏源于古代的“扮傩”。“扮傩”是为逐疫鬼,迎神灵,保平安的祭祀仪式。地戏是传入花溪地区最早的戏种之一,据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贺长龄编修的《贵阳府志》载:“土人、贵筑、广顺、贵定皆有之,岁首迎山魈,逐村屯为傩,击鼓以唱神歌,所到之家,皆饮食之。”花溪地区的地戏,至今仍有上述的习俗。如唱戏的时间均在正月初开场,演出前要燃香点烛,举行祭祀活动和开财门仪式。

发展现状

花溪区的地戏共有18拨,他们是以下18个村寨的地戏队:花溪大寨、燕楼的思惹、槐州、燕楼村、谷蒙(燕楼村有两泼)、党武的当阳、葵林村、新寨、下坝、湖潮的新民、杨梅、寅贡、车田、芦官、汪官、元方和麦坪的杉木二村。

这些地戏队所演出的剧目都是《薛仁贵征东》、《杨家将》、《罗通扫白》、《三国演义》、《岳飞传》等历史故事剧。这种表演场合方便人们观看。演者均戴面具,服饰简单,以鼓击节而歌,一人领唱,众人合之,不用任何器伴奏,其风貌近是阳腔。

在花溪区的地戏中,最有影响力的是大寨地戏队,除天时地利用职权外,他们的演出技巧高于其他戏班,湖潮新民、党武下坝和燕楼思惹三地戏队次之,其他队则各有所长,他们的演出同样受当地人的欢迎。花溪区的地红演唱不用乐器伴奏,只要用一面大鼓和一只铜锣打节奏即可。

四:特色明显的布依族戏曲

在长期的生产和生活当中,布依族的人民创造了许多文艺艺术,其中,布依族的表演独树一帜,布依戏也非常的流行,历史也非常的悠久。它最期限是从祭祀仪式活动当中孕育出来的一种戏曲。那么,大家对于布依族戏曲是否了解呢?

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从民族文化的角度一起来寻找答案吧!

布依戏中有生、旦、丑及大王、大将等分工,各脚色的舞台调度都是三步或五步一转身,演唱过程中对面穿梭,形式活泼,风格质朴。布依戏的各个角色都戴着别致古朴的面具(脸壳),其面具有木雕,笋壳、竹篦壳几种。主要以红、黑、黄、绿、蓝、紫六色勾画、涂染,雕刻,绘制常常运用夸张、变形的手法,在眼、眉、鼻、嘴、胡上着力渲染。演出时,演员头上蒙以青纱,然后藏上面具,通过面具上眼、鼻、嘴处雕开的孔往外看,自由地施展着表演技艺,成为别具特色的一个民族戏剧的剧种。

布依戏演奏所用乐器有牛骨胡、葫芦胡、二胡、笛子、月琴、包包锣、小马锣、钗、钹、鼓等。有的布依戏队还加入“勒尤”(布依族特有的竹管吹奏乐器)和木叶伴奏。器乐主要用于烘托舞台情绪、表达人物感情中使用,并可作演出过场音乐。打击乐较为简单,主要在创造舞台气氛、掌握戏剧节奏中使用。

布依戏的音乐由唱腔、器乐曲牌和打击乐三部份组成。由于其处于调整发展中,至今尚无专业组织,很难统一规范,各地业余布依戏队的演唱与演奏多带随意性,因此在音乐上暂归类二种。

第一种:正调类唱腔包括[正调]、[反簧板]、[大王调]、[喊板]等,正调[正调]为主要唱腔,民歌类为辅肋唱腔。

第二种:由[起落调]、[浪哨腔]、[喊板]、[灯调]、[苦调]等组成,[起落调](亦称[正调])为主要唱腔。

布依戏的唱腔古朴,富抒咏性。布依戏的唱词结构多为五字句、七字句或上下句。布依戏的表演分手、眼、身、步,有三元华盖,指法、定眼、绕场步、马弓步、大小三角步、抖步、丑步、矮步等;武打行当中有挡丁、挡巧等。

布依族是在不断发展中善于吸取汉文化养料来发展本民族文化的一个民族。他们把移植剧目视为通向戏剧文化的桥梁。这些剧目深受布依族人民的喜爱,并用自己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去规范它们,再现它们,并融入布依族文化内涵特质。布依戏具有历史学、民俗学、宗教学、戏曲学等方面的研究价值,对中国文化的丰富和完善曾发挥过重要作用。2006年5月20日,布依戏经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如有意见、反馈、侵权或投诉等情况,请联系:

电话:
邮箱:

我们将会在48小时内给与处理!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9-2020 tianqiyubao4.com

闽ICP备18026954号-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