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事变纪念馆观后感

更新时间: 2024-06-01 16:51:29

(1)西安事变纪念馆观后感

西安事变是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和杨虎城为了达到劝谏蒋介石改变“攘外必先安内”的既定国策,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目的,在西安发动“兵谏”的历史事件。

西安事变纪念馆馆址设在原张学良公馆。张学良公馆位于西安市建国路69号,占地面积7703平方米。院内有三幢三层砖木结构小楼及20余间平房。布设有“西安事变史实陈列”、“千古功臣——张学良将军生平陈列”和张学良旧居复原陈列等内容。 三幢小楼建筑风格中西合璧。虽然小楼有三层,在外面看上去很大,但里面房间并不多,内部空间也较小,房屋设计的并不好。西楼还原了张学良将军当年同夫人赵一荻的生活场景。不过根据复原的布置来看,感觉少帅当年的生活很是单调,看介绍说,那个年代还没有自来水管道,用水要从后院的井里打,很不方便。

1936年12月11日张学良将军就是在西楼同爱国将领策划政变。西安事变成为由国内战争走向抗日民族战争的转折点,同时促成国共第二次合作,改变了中国的命运。 我很崇敬那些为了国家奉献一生的人,我也希望未来的自己能为国家出力。

(2)西安事变发生在什么时期

1、西安事变发生在抗日战争时期。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和杨虎城为了达到劝谏蒋介石改变“攘外必先安内”的既定国策,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目的,在西安发动“兵谏”。1936年12月25日,在中共中央和周恩来主导下,以蒋介石接受“停止内战,联共抗日”的主张而和平解决。

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准备了必要的前提,成为由国内战争走向抗日民族战争的转折点。

2、西安事变发生背景:蒋介石置中华民族危亡于不顾,顽固坚持“攘外必先安内”的反动政策,不听张、杨多次劝谏,继续进行剿共内战。1936年10月下旬,蒋介石调遣嫡系部队30个师,集结待命于平汉线汉口至郑州段、陇海线郑州至灵宝段,准备开入陕甘,一面“围剿”红军,一面防范东北军、十七路军。

12月4日,蒋介石飞抵西安,亲自督战。而且向张、杨提出,不剿共就将东北军和十七路军调往福建和安徽,让出地盘,由中央军开进陕甘剿共。这不但破坏了张、杨在西北的联共抗日计划,而且危及了东北军和十七路军的生存。

7日,张学良到临潼华清池会见蒋介石,声泪俱下地再一次要求停止内战、联共抗日,遭到蒋介石的严厉拒绝。

9日,西安城一万多名学生为纪念“一二九”运动一周年举行请愿游行,蒋介石指令张学良用武力镇压。张学良赶到灞桥劝阻学生,并为慷慨陈词的学生的爱国热忱所感动,又于10日、11日两次向蒋介石进谏,竟被斥为“犯上作乱”。这种情况下,张学良、杨虎城决定实行兵谏,逼蒋抗日。

12月12日凌晨,张学良的卫队营在营长孙铭九的率领下,包围华清池,扣留了蒋介石。与此同时,十七路军控制了西安全城,囚禁了从南京来的几十名国民党军政要员。

当天,张学良、杨虎城等18位高级将领署名发表《对时局通电》,提出“改组南京政府”、“停止一切内战”等八项抗日主张。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爆发了。

(3)在华清池简介西安事变

西安事变,又称双十二事变。1936年12月12日,为了劝谏蒋介石改变攘外必先安内的既定国策,停止内战,一致抵抗日本侵虐者。时任西北剿匪副总司令、东北军领袖张学良和时任国民革命军第十七路总指挥、西北军领袖杨虎城在西安华清池发动兵变,扣留了时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长和西北剿匪总司令的蒋中正,即蒋介石,时称西安兵谏。在中共中央和周恩来同志的主导下,最终以蒋介石接受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主张而和平解决,促成了第二次国共合作,形成全面抗战的局面,为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4)西安事变是哪一年

西安事变,又称双十二事变,是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和杨虎城为了达到劝谏蒋介石改变攘外必先安内的既定国策,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目的,在西安发动兵谏的历史事件。

1936年12月25日,在中共中央和周恩来主导下,以蒋介石接受停止内战,联共抗日的主张而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准备了必要的前提,成为由国内战争走向抗日民族战争的转折点。

如有意见、反馈、侵权或投诉等情况,请联系:

电话:
邮箱:

我们将会在48小时内给与处理!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9-2020 tianqiyubao4.com

闽ICP备18026954号-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