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南北朝的艺术风格

更新时间: 2024-06-03 02:46:56

(1)魏晋南北朝的艺术风格

1、这一时期的文学除文人诗外,还有南北朝乐府民歌、辞赋、小说、文论等。魏晋南北朝也是文的重要发展阶段。儒学丧失独尊的地位,渐次衰微,玄学及佛教、道教从兴起走向兴盛,都对人们的思想和文学观念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2、文学创作不仅逐渐摆脱大量引经据典的陋习,重视作家情感的自由抒发,而且在作品的表现形式上有多方面的探索。这一时期的文学主要包括辞赋、骈文与散文三种形式。散文较之两汉散文,有着明显的变化,一变板滞凝重的面目而为清峻、通脱。辞赋创作也呈现出新的格局,抒情小赋的出现,是这一变化的重要标志。受讲究对偶、声律和藻饰的风气的影响,骈文出现并走向成熟。

(2)魏晋南北朝的文化

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化的突出特点:

1、科学技术成就突出。如祖冲之的圆周率的计算,郦道元的《水经注》等。

2、思想界异常活跃。道教系统化,佛教和反佛斗争激烈,佛儒道三教开始出现合流的迹象,文学、绘画、石窟艺术等打上了佛教的烙印。

3、体现民族融合的特色。具有代表性的文化和成就,体现民族特色和不同的民族风格。

4、带有分裂割据的烙印。此时期中国社会处于分裂割据的状态下,不同的地域文化,带有不同的特点,具有明显的差别,尤其是南北文化差异很大,南北民歌风格炯异。

(3)南北朝的著名人物有哪些

1、贾思勰(xié),北魏益都(今属山东寿光)人,生平不详,曾任高阳郡(治高阳,今属山东临淄)太守,是中国古代杰出的农学家。约在北魏永熙二年至东魏武定二年间(533~544),贾思勰著成综合性农书《齐民要术》。

《齐民要术》系统地总结了秦汉以来我国黄河流域的农业科学技术知识,其取材布局,为后世的农学著作提供了可以遵循的依据。

该书不仅是我国现存最早和最完善的农学名著,也是世界农学史上最早的名著之一,对后世的农业生产有着深远的影响。该著作由耕田、谷物、蔬菜、果树、树木、畜产、酿造、调味、调理、外国物产等各章构成,是中国现存的最早的、最完整的大型农业百科全书。

2、郦道元,字善长,范阳涿州(今河北涿州市)人。北魏时期酷吏、地理学家,青州刺史郦范之子。

幼时随父访求水道,博览奇书,游历秦岭、淮河以北和长城以南的广大地区,考察河道沟渠,搜集风土民情、历史故事、神话传说。

为官之后,仕途坎坷,未尽其才,历任御史中尉、北中郎将,迁冀州长史、青州刺史 、鲁阳太守、东荆州刺史,转河南尹,封永宁伯。 执法严峻, 拜关右慰劳大使。北魏孝昌三年(527年),为叛臣萧宝夤部将郭子恢杀于阴盘驿,赠吏部尚书、冀州刺史。

郦道元撰有《水经注》四十卷,文笔隽永,描写生动,既是一部内容丰富多彩的地理著作,也是一部优美的山水散文汇集,成为中国游记文学的开创者,对后世游记散文的发展影响颇大。另著《本志》十三篇及《七聘》等文,但均已失传。

3、裴松之(372年-451年),字世期,汉族,河东闻喜(今山西闻喜)人,后移居江南。南朝宋著名史学家,为《三国志》作注。与儿子裴骃、曾孙裴子野被称为史学三裴。

裴松之一生最大的贡献,在于注释《三国志》。晋代陈寿撰修的《三国志》,内容精洁,然宋文帝认为太过简略,故诏令松之作注。松之收集各家史料,弥补《三国志》记载之不足,他的注释方法有四大原则:“一曰补阙、二曰备异、三曰惩妄,四曰辩论”。

清代《四库提要》将其所用方法,分析为六类:“一是引诸家之论,以辩是非;二是参诸家之说,以核伪异;三是传所有之事,详其委屈;四是传所无之事,补其阙佚;五是传所有之人,详其生平;六是传所无之人,附以同类”。

(4)南北朝的成语故事

1、一举两得 ,《三国志魏志臧洪传》:将以安社稷,一举两得。

2、 一臂之力 ,《三国演义》第二十回:愿助兄一臂之力,共诛国贼。

3、 一亲芳泽 ,《洛神赋》:芳泽无加,铅华无御。

4、三顾茅庐 ,《前出师表》: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5、 下笔成章 ,《三国志魏志文帝纪》:文帝天资文藻,下笔成章。

6、 不由分说 ,《三国演义第》十三回:李傕随后掩杀,郭汜兵退,车驾冒险出城,不由分说,竟拥到李傕营中。

7、不知所云 ,《前出师表》:临表涕泣,不知所云。

8、不容偏废 ,《三国志蜀志魏延传》:不忍有所偏废。

9、 乘虚而入 ,《魏志袁绍传》:将军简其精锐,分为奇兵,乘虚迭出,以扰河南。

10、才高八斗 ,《南史谢灵运传》:天下才共一石,曹子建独得八斗,我得一斗,自古及今共享一斗。

如有意见、反馈、侵权或投诉等情况,请联系:

电话:
邮箱:

我们将会在48小时内给与处理!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9-2020 tianqiyubao4.com

闽ICP备18026954号-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