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征,濒临失传是共性

更新时间: 2024-06-12 01:56:49

①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征,濒临失传是共性

在中华民族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形成了众多的共生民族。最初即有华夏和东夷西戎南蛮北狄之说,从生产方式可以划分为农耕、游牧、渔猎等不同经济生活类型。接下来,我们来民族文化看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征是什么?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征与民族性紧密相关。一般来说,不同民族因其生存环境与生活习俗不同,形成相异的文化性征,构成不同的文化板块,也就产生了不同的非物质文化形态。中华文明以黄河长江两河流域为主发祥地,逐渐覆盖江南漠北,扩布到周边山陬海隅,地域广袤而民族众多。

在中华民族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形成了众多的共生民族。最初即有华夏和东夷西戎南蛮北狄之说,从生产方式可以划分为农耕、游牧、渔猎等不同经济生活类型。而经过漫长的历史演进,总体形成了以汉民族文化为主体、各民族文化相互渗透融合而成的华夏文化共同体。

今天中国13亿人分布为56个民族、使用82种语言,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多民族国家,每一个民族都因其所处自然和社会环境的不同而保持着特殊的生产、生活和感情表达方式,因而拥有独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华夏文明在多民族长期共同发展过程中确立了文化的和合特征。《论语?述而》说:“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其特点是宗教排抑性弱,文化包容性强。在原始占卜巫术基础上形成的《易》文化,通过对自然与社会规律观察总结而孕育的太极、八卦思维和阴阳五行观念,都是讲矛盾统一辩证关系的,其阴阳调和、相辅相成的认识基础,长期支配中国文化走向,归纳为原理就是“和实生物,同则不继。”

统治中国思想文化的儒学只停留在学术层面而未转化为真正的宗教形态,能够容纳其他思想体系,隐忍了历史上的儒释道三教合一,中国因而未发生世界其他地区宗教事件中消灭异己文化的决绝行为。

当然中国历史上偶有禁佛事件,更多出自经济原因,也毕竟只是历史长河中的瞬间,常态还是包容。汉文化正统的长期历史过程中发生过多次少数民族入主,这些入主也反过来采纳汉文化,入主者自身迅速汉化,而将自己的始原文化掺并进去,形成文化混同。

至于东汉吸收印度佛教,唐代以后又容纳众多西来宗教,如祆教、景教、摩尼教、伊斯兰教、基督教等,各种宗教同生共存,更是体现了中华文明地覆海涵的文化性格。而上述海纳百川的文化涵容历程,则孕育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庞大容量。

②我国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的有哪些

1、长城。长城总长为21196.18千米,遗址分布在北京、天津、宁夏、陕西、山西、内蒙古等10多个省、市、自治区,现存的遗址有八达岭长城、慕田峪长城、司马台长城、古北口长城、箭扣长城、金山岭长城、山海关长城、嘉峪关长城、虎山长城、九门口长城、大同长城,居庸关、大境门长城。

2、建筑群拉萨布达拉宫。拉萨布达拉宫建筑群地处西藏自治区内,在1994年被登录为世界文化遗产。主要建筑有布达拉宫、大昭寺、罗布林卡。

3、大足石刻。大足石刻位于重庆市大足区内,在1999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宝顶山、北山、南山、石门山、石篆山这“五山”是大足石刻的代表。

4、故宫。故宫位于首都北京,正处于北京中轴线的中心,始建于公元1406年,1420年基本竣工,是明朝皇帝朱棣始建,并为后代帝王所沿用。198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

5、秦始皇陵以及兵马俑坑。秦始皇陵及兵马俑坑位于陕西省西安市以东35公里的临潼区境内,1987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

③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意义

1、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各族人民世代相承、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表现形式和文化空间。非物质文化遗产既是历史发展的见证,又是珍贵的、具有重要价值的文化资源。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不仅有大量的物质文化遗产,而且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2、我国各族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实践中创造的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智慧与文明的结晶,是连结民族情感的纽带和维系国家统一的基础。保护和利用好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对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3、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普查,是国家在21世纪初进行的一次大规模的文化普查,是掌握全国及各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蕴藏状况和了解民情民心的重要手段。普查所得的资料和数据,作为全面分析国情的重要资料之一,是国家或地区主管机构制定文化政策乃至制定国策的重要依据。

4、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又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有效地保护,对濒危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抢救的基础。因此,根据国务院统一部署,对全国各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所进行的普查,无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继承和发展,还是对国情的调查,都具有重要意义。

④中国世界文化遗产的价值

1、世界文化遗产,是一项由联合国发起、联合国教育科学文化组织负责执行的国际公约建制,以保存对全世界人类都具有杰出普遍性价值的自然或文化处所为目的。世界文化遗产是文化的保护与传承的最高等级,世界文化遗产属于世界遗产范畴。

2、中国十大著名的世界文化遗产:

(1)万里长城

长城,又称万里长城,是中国古代的军事防御工程,是一道高大、坚固而连绵不断的长垣,用以限隔敌骑的行动。长城不是一道单纯孤立的城墙,而是以城墙为主体,同大量的城、障、亭、标相结合的防御体系。长城修筑的历史可上溯到西周时期,发生在首都镐京的著名的典故“烽火戏诸侯”就源于此。秦灭六国统一天下后,秦始皇连接和修缮战国长城,始有万里长城之称。1987年12月,长城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

(2)黄山

黄山是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世界地质公园、世界生物圈保护区,是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全国文明风景旅游区,与长江、长城、黄河同为中华壮丽山河和灿烂文化的杰出代表,被世人誉为“人间仙境”、“天下第一奇山”,素以奇松、怪石、云海、温泉、冬雪“五绝”著称于世。历来享有“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的美誉。

(3)明清故宫

北京故宫是中国明清两代的皇家宫殿,旧称为紫禁城,位于北京中轴线的中心,是中国古代宫廷建筑之精华。北京故宫以三大殿为中心,有大小宫殿七十多座,房屋九千余间。它是世界上现存规模较大、保存较为完整的木质结构古建筑之一,1987年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沈阳故宫是我国仅存的两大宫殿建筑群之一,占地面积六万多平方米,有古建筑114座,500多间,至今保存完好,是一处包含着丰富历史文化内涵的古代遗址。2004年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4)秦始皇兵马俑

秦始皇兵马俑,世界文化遗产,世界八大奇迹之一,国家5A级旅游景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博物馆以秦始皇兵马俑为基础,在兵马俑坑原址上建立的遗址类博物馆,也是中国较大的古代军事博物馆。秦兵马俑坑发现于1974-1976年,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1979年向国内外公开开放。兵马俑的发现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二十世纪考古史上的伟大发现。

(5)杭州西湖

杭州西湖是国家5A级旅游景区,是世界文化遗产,是中国著名的旅游胜地,也被誉为人间天堂。西湖位于浙江省杭州市中心,分为湖滨区、湖心区、北山区、南山区和钱塘区,景区内群山高度都不超过400米,环布在西湖的南、西、北三面,其中的吴山和宝石山象两只手臂,一南一北,伸向市区,构成优美的杭城空间轮廓线。景区总面积达49平方公里,其中湖面6.5平方公里,以湖为主体,旧称武林水、钱塘湖、西子湖,宋代始称西湖。

(6)拉萨布达拉宫

布达拉宫,是世界上海拔最高,也是西藏最庞大、最完整的古代宫堡建筑群。布达拉宫是中华民族古建筑的精华之作,是第五套人民币50元纸币背面的风景图案,是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和世界文化遗产。布达拉宫主要景观由宫殿、壁画、灵塔组成,主要景点有帕巴拉康、白宫德央厦、措钦司西平措努、伍孜加毗、其美德丹基、堆廓拉康、布达拉宫珍宝馆等。

(7)苏州园林

苏州园林是中国古典建筑的代表流派之一,以拙政园、留园、网师园、环秀山庄为代表的园林建筑风格,曾影响到整个江南城市的建筑格调,拙政园、留园、狮子林等古典园林更是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截止2018年8月7日,苏州园林总数达到108座。苏州园林独特的造园手法,为我们带来“不出城廓而获山水之怡,身居闹市而得林泉之趣”的艺术境地。

(8)颐和园

颐和园是皇家园林博物馆、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世界遗产、世界著名旅游胜地,与承德避暑山庄、拙政园、留园并称为中国四大名园。颐和园前身为清漪园,坐落在北京西郊,距城区十五公里,占地约二百九十公顷,与圆明园毗邻。它是以昆明湖、万寿山为基址,以杭州西湖为蓝本,汲取江南园林的设计手法而建成的一座大型山水园林,也是保存较完整的一座皇家行宫御苑,被誉为“皇家园林博物馆”,也是国家重点旅游景点。

(9)洛阳市龙门石窟

龙门石窟位于洛阳市城南6公里处的伊阙峡谷间。由于地处都城之南,古代帝王拟己为“真龙天子”,故又称“龙门”。这里青山绿水、万象生辉,伊河两岸东西山崖壁上的窟龛星罗棋布、密如蜂房。1961年国务院公布龙门石窟为全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0年11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龙门石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2006年1月被中央文明办、建设部、国家旅游局联合授予全国文明风景旅游区。

(10)重庆大足石刻

大足石刻是中国石窟艺术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与云岗石窟、龙门石窟鼎足而立,齐名敦煌莫高窟,是巴蜀地区石刻艺术的代表,也是中国晚期石窟艺术的优秀代表。它集中国石窟艺术之大成,把中国石窟艺术推上了一个新的高峰,对中国石窟艺术的创新发展有重要贡献,是晚期石窟艺术世俗化、生活化的典范。同时,其在题材上为中国密宗佛教史增添了新的一页,生动地反映了中国佛教民间信仰的重大发展变化。1999年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如有意见、反馈、侵权或投诉等情况,请联系:

电话:
邮箱:

我们将会在48小时内给与处理!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9-2020 tianqiyubao4.com

闽ICP备18026954号-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