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独树一帜的艺术瑰宝:宜昌丝竹

更新时间: 2024-06-02 20:34:54

1 湖北独树一帜的艺术瑰宝:宜昌丝竹

在湖北的传统文化中,宜昌丝竹深受民众的喜爱,它是湖北宜昌的民间艺术的一朵绚丽的奇葩。宜昌丝竹属于湖北民间的独特乐器。它的内容丰富,在当地多年的传承下形成了独特的风格。

下面的湖北文化为你带来宜昌丝竹,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宜昌丝竹是用丝弦和竹管演奏的流行于宜昌市夷陵区鸦鹊岭镇的一种古老的汉族民间音乐,初步考证,已经有2000多年的历史了。民间艺人的必读物《礼乐须知》中描述:“自三皇五帝各有音乐,用以宗庙以荐祖先,用以天地以享鬼神,用于朝庭以彰威仪,用以酒筵以宴宾客,所谓礼乐也”。由此观之,“宜昌丝竹”属于中国传统的礼乐。

乐又分为“大乐”和“细乐”。大乐一般以吹打为主,演奏乐器一般是大号、唢呐、鼓、锣、钹、钗。细乐就是用丝弦和竹管为主,演奏的乐器一般是二胡、秦琴、笛、箫、笙。即大家说的宜昌丝竹。

宜昌丝竹具有悠久的历史与深厚的文化传统,传承至今已近二百年,历经七代乐人。北宋欧阳修任夷陵县令时,对当地民风民俗作了“腊市鱼盐朝暂合,淫祠箫鼓岁无休”的描述;着名文学家苏轼也留有“庙前行人拜且舞,击鼓吹箫屠白羊”的诗句。据清《东湖县志》(今夷陵区)载,宜昌风俗一般在“元宵张灯,鼓乐笙箫,遍游街市”。

“丝”与“竹”是周代的“八音”乐器分类法中的两个种类。丝指的是弹弦乐器,竹则指的是竹制吹奏乐器。丝竹乐指的是用竹制吹奏乐器与弦乐器合奏,演奏风格细致、多表现优美抒情、轻快活泼的情趣。如江南丝竹的《三六》、《行街》;福建南曲的《八骏马》、《梅花操》;二人台牌子曲《南绣荷包》、《推碌碡》等。

丝竹(或称管弦)作为一种演出形式,早在《晋书.乐志》中就有“丝竹更相和”、“凡此诸曲,始皆徒歌,既而被之管弦。”的记述。自魏晋以来的诸多文献中,都有关于丝竹乐队组合形式和丝竹乐的一些记载,可见丝竹乐的历史相当久远。

在传统民族器乐中,丝竹乐与弦索乐是有区分的。弦索是纯由弹弦乐器合奏,乐队组合中无竹制管乐器。但对某些乐曲来说,既可用弦乐合奏形式,也可采用丝竹乐合奏形式,甚至对某个乐种来说,有些乐曲用弦索乐队演奏,另有一些乐曲则用丝竹乐队演奏。如广东音乐早期的乐队组合“五架头”属丝竹乐队,后期的“三件头”(高胡、扬琴、秦琴)则为弦索乐队。

而今天的广东音乐弦索乐队和丝竹乐队兼用,由于两者在很多方面有相似之处,所以一般把弦索乐也归于丝竹乐。弦索乐队以《弦索十三套》的乐队组合为代表,乐器有胡琴、琵琶、三弦、筝。丝竹乐队以江南丝竹的乐队组合为代表,常用乐器有以箫、笙、二胡、中胡、琵琶、扬琴、小三弦、板和极鼓等。

宜昌丝竹以五声音阶的旋律占主导地位,有个别曲牌出现偏音,多作为过渡音在旋律中一带而过,也有个别曲牌出现"徵"音徵降的现象。宜昌丝竹以其风格独特而被列为我省独树一帜的器乐艺术品种。

宜昌丝竹在当地汉族民间长期演奏于婚丧嫁娶和民俗活动之中,主奏乐器为丝弦和竹管。该乐种的曲牌有明显的丝竹曲牌特点,有以“一曲生五曲、五曲生七调”的曲牌派生法,同时还以起调毕曲音构成主导乐句贯穿全曲。宜昌丝竹曲调优美,表现细腻,加上打击乐轻敲细打,往往给人以典雅、清新之感。其旋律则较为华丽,板式也较为规范,曲牌、小调与本地民歌交融形成特有的风格。

2 傣族独树一帜民族艺术:傣剧

傣族文化具有浓厚的佛教色彩,因此傣族的戏剧也独具特色,它不仅融入民族传统习俗,也吸收了大量的佛经文化。傣族戏剧是傣族人民生活的写照,它从古代流传至今,并不断继承与发展这种文化。下面,就让小编带大家一起了解一下傣族独树一帜民族艺术:傣剧吧。

傣剧发源于有一定人物情节的傣族歌舞表演及佛经讲唱,后吸收滇剧、皮影戏的艺术营养,逐步形成比较完整的戏曲形式。清末,盈江干崖土司署组织了德宏历史上第一个傣戏班。不久,傣剧流传到德宏其他地区,德宏十个土司衙门先后建立傣戏班,建造戏楼。与此同时,傣剧从土司衙门扩散到民间,涌现出大量民间傣剧表演组织。

傣剧是云南独具特色的少数民族戏曲剧种之一,流传于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潞西、盈江、瑞丽、陇川、梁河等县及保山市部分傣族聚居区。

起初,傣剧中由男性扮演的女性角色穿傣族女装,男性角色的装扮及男女角色的动作套路与滇剧和京剧相仿。表演时,演员上前三步演唱或做动作,再退后三步听场边人提词,唱段之间以锣鼓等打击乐伴奏。后来唱腔经逐步发展形成喊混(男腔)和喊朗(女腔)两个基本腔调,傣族民歌曲调被广泛吸收为唱腔及器乐曲。演出中着傣装,表演动作中融入傣族民间舞蹈的步态,伴奏方面增加了葫芦丝、二胡及象脚鼓等乐器,民族风格更加浓郁。

动作

傣剧的表演,传统剧目多以唱为主,喜、怒、哀、乐,有简单的表演动作,或进三步,退三步,马、打斗、行船等,也有一些表演程式。新中国建立后,由于有了专业剧团,加强了各方面的艺术人才的培养训练,无论剧本创作、导演、表演、音乐、服装、化妆等方面,都比过去有了很大的进步和提高。

唱腔

唱腔以傣族民歌演变而成的“戏调”为主。可分为羽调式和徵调式两大类。前者为男角专用,后者为女角专用,后又演变出小生腔、老生腔、草王腔(净腔)和女悲腔。羽调式主要流行盈江、梁河、陇川一带;徵调式主要流行于潞西。演唱为徒歌形式,只有打击乐伴奏舞蹈和烘托气氛。成立潞西县傣剧团之后,又进一步吸收芒市城子山歌和芒市坝子山歌、瑞丽山歌、孔雀歌、朗诵调等傣族民间曲调,使唱腔更加丰富。

题材

傣剧的表演是在提炼本民族各种舞蹈的基础上,吸收了汉族戏曲的表演技巧而发展丰富起来的,具有较鲜明的民族特色。傣剧的剧目,内容较丰富,题材也较广泛。有直接反映傣族人民生活、风俗的歌舞小戏,有根据傣族民间传说、叙事诗改编的剧目,有上百出根据汉放章回小说改编或移植汉族戏曲的剧目,新中国成立后,创作上演了一批反映现实生活的现代戏,如《婚期》、《国境线上》、《金湖缘》等。

此外,傣剧音乐是傣剧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傣剧被誉为东南亚明珠的重要标志之一。它民族文化特色浓郁,充满阴柔之美,典雅之美和人情之美,几乎完全不受其他剧种音乐的影响。

您可能还会喜欢:

黎族独具特色的茅草屋:船型屋

形态各异,千姿百态的黎族餐具

黎族古老文化标志:黎族独木舟

让人惊讶的朝鲜民间艺术:民间刀画

3 独树一帜的艺坛曲艺湖北小曲文化

湖北小曲主要流行于湖北境内的中小城市,它的唱腔及曲牌非常丰富。湖北小曲以唱为主,它的传统曲目最开始有300多种,经过长期的人才的流失,现已有180于种。它的题材随着历史不断发展而改变。想要更加了解湖北小曲吗?下面的湖北文化为你带来更多内容。

湖北小曲是湖北曲种,俗称汉滩丝弦、外江小曲。由湖北中部地区流传的明清俚歌俗曲衍变而来,约光绪年间,天沔小曲艺人开始与汉滩小曲艺人搭班,进入茶馆坐唱,逐渐融为一体。并逐渐盛行于长江沿岸的汉口、武昌、黄石、沙市、江陵、宜昌、九江等地。20世纪20年代更名为湖北小曲。抗战时期,武汉沦陷,小曲艺人纷纷逃难,遂将湖北小曲传到了外域远乡,成为湖北省的一个有影响的主要曲种。流传于武汉、沙市、宜昌等城市码头。

中国湖北曲种。约在清末由流传湖北中部的汉滩小曲和天沔小曲合流而成。唱腔曲牌丰富,由南曲、文词、西腔、滩簧4个腔系100余支民歌小曲组成,婉转动听。演唱以坐唱为主,也可站唱、走唱。坐唱分单人、双人、多人,以双人坐唱为主,男女合档;男演员兼操四胡,女演员手持云板击节。传统曲目有南曲的《抢伞》、《秋江》、《跳粉墙》等;西腔的《拷红》、《想情郎》等;文词的《宋江杀惜》、《安安送米》等。1949年后又编演了《雷锋参军》、《江姐进山》等,使湖北小曲艺术得到了新的发展。

特征:湖北小曲的演唱形式以坐唱为主,演出二、三人不等。20世纪60年代又有站唱、走唱等形式。湖北小曲的唱腔曲牌丰富,曲腔婉转动听,由“南曲”、“西腔”、“文词”、“滩簧”4个腔系和100余支民歌小调(曲)组成。南曲腔系是由南曲发展演变而成,形成了“南曲头”、“南曲数板”、“南曲尾”等与南曲有相对独立性的同宫子母曲牌,可叙事,可抒情,风格朴实优美。西腔植根于天沔民间音乐,曲词为上下句的格式,通过不同的行腔及节奏板眼变化,衍变出了“西腔头”、“西腔垛句”、“西腔尾”等同宫变体曲牌,唱腔迂回婉转,长于表现思念、悔恨、自叹等情绪。

文词由“文词调”、“文词数板”组成。滩簧是单曲体形式。其他民歌小调都采取不同宫的曲牌、小调分节,可以与4个腔系联缀,也可单独自由结合。演唱以坐唱为主,也可站唱、走唱。坐唱分单人、双人、多人(又叫“打围鼓”)3种形式,以双人坐唱为主,演唱时多为男女合档,男唱生,女唱旦,男演员兼操四胡,女演员手执云板击节。唱词都用代言体,没有表唱成分。

伴奏乐器以四胡、云板为主,也可增加琵琶、三弦、扬琴、二胡等。湖北小曲的传统曲目,有南曲的《抢伞》、《秋江》、《跳粉墙》等;西腔的《拷红》、《莺莺饯行》、《想情郎》等;文词的《宋江杀惜》、《安安送米》等。汉滩小曲以唱为主,说唱相间。传统的演唱形式多为双档坐唱。双档演唱时,男操胡琴伴奏,女持云板或碟子击节而歌。

流行于汉口及长江、汉水沿岸,分汉滩、天沔小曲两种。武汉地区流行的汉滩小曲(亦称外江小曲)以坐唱折子戏为主,音乐与本地汉剧相似,多为板腔性曲牌;天沔小曲曲牌与天沔民歌相通,板腔性曲牌西腔与荆州花鼓戏西腔相同。长期在武汉行艺的天沔、汉滩两派小曲互相借鉴,均用汉口方言演唱,逐渐合流。

1985年,小曲作为地方曲种参加全国首届曲艺会演时,将汉滩、天沔小曲取名为湖北小曲。该曲种曲牌分为两类,一为板腔性曲牌,有南曲头、南曲正板、南曲尾、西腔等;一为小调曲牌,有跌落金钱、四大景、十杯酒、叠断桥、银纽丝、薅黄瓜。其传统演唱形式以坐唱为主,分单人拉唱、双人坐唱和多人坐唱3种,以双人坐唱为常见。主要伴奏乐器为四胡,人多时采用“八音”(四胡、二胡、京二胡、琵琶、扬琴、月琴、三弦、檀板)伴奏。

1959年,武汉市曲艺队、湖北省民间歌舞团开始招收并培养小曲学员。60年代,小曲青年演员演出大批新节目,音乐革新变化大,演唱形式多种多样,有一人演唱、两人对唱、集体合唱、坐唱、站唱、弹唱和表演唱等。对湖北小曲探源的基础上,以湖北小曲的主要声腔南曲为例,运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分析法、音乐形态分析法、比较归纳法等等,将前人的感性认识及提出的种种可能加以比较与实证,继续探索其与汉剧的种种关系。

并且探究其音乐的旋律、结构、演唱风格、题材内容等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发展变化。同时通过对其现状的调查,进而结合历史学、地理学等相关学科知识,从文化的角度阐释过去的兴盛及现在衰微的原因,并就其今后发展的问题进行探讨。

湖北小曲常用的润腔技法总结归纳为五类:一、唱腔装饰润腔技法;二、声音造型、咬字吐字润腔技法;三、节奏速度变换润腔技法;四、力度变化润腔技法;五、地方方言润腔技法。学习和掌握这些润腔技法,对于说唱音乐的演唱、创作和创编都有重要作用,对民族声乐作品的创作、演唱与教学也有重要参考价值。

4 独树一帜的十二木卡姆

十二木卡姆有着东方音乐明珠的美称,它的表演形式是集传统音乐、演奏音乐和戏剧舞蹈于一生。这种表现形式的音乐在世界上也闻名遐迩的。它是维吾尔族人民多年来不断完善和改进而得来的。

想更了解十二木卡姆吗?下面的新疆文化为您带来更多内容,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维吾尔十二木卡姆,是维吾尔族人民对中华民族灿烂的文化所作的重大贡献,她运用音乐、文学、舞蹈、戏剧等各种语言和艺术形式表现了维吾尔族人民绚丽的生活和高尚的情操,反映了他们的理想和追求以及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所产生的喜怒哀乐。她集传统音乐、演奏音乐、文学艺术、戏剧、舞蹈于一身,具有抒情性和叙事性相结合的特点。这种音乐形式在世界各民族的艺术史上独树一帜,堪称一绝。

木卡姆历史源远流长,背景广阔而深远,与维吾尔族人民的历史时代同步发展。尽管属于维吾尔族范畴的部落众多,地域辽阔,其音乐文化也具有多层次多源流的特点,但她仍以自己独特的风格而有别于其他民族的音乐。十二木卡姆的源流,从时代和地域因素上讲主要有两点,一是由古代流传下来的传统音乐的基础上发展成的套曲和歌曲;二是地方音乐,即库车、喀什、吐鲁番、哈密和和田音乐以及刀郎音乐。

这种时代和地域因素相互交织渗透,浑然一体,形成产生于维吾尔族人民的生活方式、民族特征、道德观念及其心理素质的民族调式特点。这种特点则是通过独特的音乐形式、演奏方法以及独特的演奏乐器加以体现的。“木卡姆”在名称学上有何含义,它只表示经过规整的某个古典音乐套曲的专用名称。维吾尔十二木卡姆包括拉克、且比亚特、木夏吾莱克、恰尔尕、潘吉尕、乌孜哈勒、艾介姆、乌夏克、巴雅提、纳瓦、斯尕、依拉克等木步姆。

维吾尔十二木卡姆的第一个木卡姆均分为大乃额曼、达斯坦和麦西热甫等三大部分;每一个部分又由四个主旋律和若干变奏曲组成。其中每一首乐曲既是木卡姆主旋律的有机组成部分,同时,又是具有和声特色的独立乐曲。维吾尔木卡姆是维吾尔诗歌的音乐表达形式。

每个木卡姆配上那些含义隽永、内容丰富、色彩斑斓、朗朗上口、轻松活泼、便于演唱的古典诗词以及格则勒(双行诗)、民谣而显得情趣盎然,生机勃勃。尤其是维吾尔诗词中那最富韵味的格则勒的十八种格律更使木卡姆乐曲显得新颖而别致。从而使文化宝库中的这颗无价之宝日臻完美,光彩照人。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十二木卡姆经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07年10月24日18时05分成功发射升空的“嫦娥一号”搭载了31首歌曲,《十二木卡姆》选曲名列其中。新疆木卡姆研究专家周吉教授为中国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的研究和传播做出了巨大贡献。2005年,维吾尔“十二木卡姆”被联合国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10年7月28日,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十一届人大会第十九次会议现场出现了罕见的一幕,所有参会的人员都为一部地方法规投了一票,使它成为全票通过的条例。

这部条例就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维吾尔木卡姆艺术保护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它是新疆改革开放以来,第四个一审通过的地方性法规,也是新疆继《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出台后的第二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地方性法规,以及我国专就保护“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进行省级地方单项立法的首例。

如有意见、反馈、侵权或投诉等情况,请联系:

电话:
邮箱:

我们将会在48小时内给与处理!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9-2020 tianqiyubao4.com

闽ICP备18026954号-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