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劝学中用了哪些比喻

更新时间: 2024-06-05 17:47:06

1.文言文劝学中用了哪些比喻

1、直木为轮说明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还可以改变原来的状态,用故归纳上文,又用了木受绳则 直、金就砺则利两个比喻作为事例,进而推论出人必须通过学习和参省才能达到知明而行无过的境地。后面两个比喻并列说明肯下功夫,必见成效。它们是对后面推论的有力衬托。

2、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揖四个比喻,从见、闻、陆、水等方面阐明了在实际生活中由于利用和借助外界条件所起的重要作用,从而说明人借助学习,就能弥补自己的不足,取得更显著的成效。

3、积土、积水’推论到人的积德,正面论述积累的

2.孙权劝学中乃的意思

孙权劝学中乃的意思:乃:于是。原句:蒙乃始就学。译文:吕蒙于是就开始学习。

三国时期,吴军大将吕蒙年少时不爱学习,后来听从孙权的劝告,“笃志不倦”地博览群书,学问大进。此文即是司马光根据史料整理改写而成的文章。

此文记叙了三国时期吕蒙在孙权劝说下开始学习,才略有了惊人的长进,并令鲁肃为之叹服、与之“结友”的故事,说明了人应当好学、只要肯学习就会有进步的道理,突出了学习的重要性。此文虽极简略但剪裁精当,不仅保留了先前史书中原文的精华和故事的完整性,而且以更精练的文笔突出了人物的风采,是一篇成功的改写之作。

3.荀子在劝学中劝人们学习什么

荀子深入浅出地阐明了学习的重要意义和作用。《劝学》论述了学习的意义、作用、方法和态度,反映了先秦诸子在教育方面的某些正确观点,也体现了作为先秦诸子思想集大成者的荀子文章的风格。荀子在《劝学》中劝人们学习“儒家经典”,即“五经”:《尚书》、《诗经》、《礼经》、《乐经》、《春秋》。《劝学》中说:“学恶乎始?恶乎终?曰:其数则始乎诵经,终乎读礼;其义则始乎为士,终乎为圣人, 真积力久则入,学至乎没而后止也。故学数有终,若其义则不可须臾舍也。为之,人也;舍 之,禽兽也。故书者,政事之纪也;诗者,中声之所止也;礼者,法之大分,类之纲纪也。 故学至乎礼而止矣。夫是之谓道德之极。礼之敬文也,乐之中和也,诗书之博也,春秋之微 也,在天地之间者毕矣。”

4.孙权劝学中谓的意思

孙权劝学中谓这里是“谓...曰”的用法,翻译为“对...说”,即孙权对吕蒙说。

《孙权劝学》选自《资治通鉴》,是北宋史学家、政治家司马光创作的一篇记叙文。此文既记叙了吕蒙在孙权劝说下开始学习,之后大有长进的故事,也赞扬了孙权、吕蒙认真学习的精神,并告诫人们学习的重要性。

此文简练生动,首次以对话表现人物,对话言简意丰,生动传神,极富表现力,毫无冗繁之处,更是运用了侧面烘托及对比的手法来塑造人物形象,突出了人物的风采。

5.孙权劝学中遂的意思

《孙权劝学》中“遂”的意思是“于是,就”的意思。“遂”字出现在文中的“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意思是“鲁肃于是拜见吕蒙的母亲,与吕蒙结为朋友后就告别了。”《孙权劝学》整篇文章的翻译是:当初,吴王孙权对吕蒙说:“你现在身居要职掌握重权,不可以不学习!”吕蒙用军中事务繁多加以推辞。孙权说:“我难道是想要你研究儒家经典而成为学识渊博的学者吗!只要粗略地阅读,了解以往的事罢了。你说你事务繁忙,谁比得上我处理的事务多呢?我常常读书,自己感到有很大的收益。”于是吕蒙就开始学习。鲁肃来到寻阳的时候,鲁肃和吕蒙讨论天下大事,鲁肃听到吕蒙的见解后非常惊奇地说:“以你现在的才干和谋略,已不再是当年的那个东吴阿蒙了!”吕蒙说:“与有志向的人分别几日,就要擦擦眼睛重新看待,长兄知道这件事太晚了啊!”鲁肃于是拜见吕蒙的母亲,与吕蒙结为朋友后就告别了。

如有意见、反馈、侵权或投诉等情况,请联系:

电话:
邮箱:

我们将会在48小时内给与处理!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9-2020 tianqiyubao4.com

闽ICP备18026954号-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