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文化风景区

更新时间: 2024-05-13 08:35:03

一)道教文化风景区

我们都知道,三亚是知名的旅游胜地,每年都会吸引无数的中外游客前往观光游玩。是许多新婚蜜月、毕业旅行者无二佳选。三亚市地处海南岛最南端,接下来我们一起和城市文化来看看三亚知名景点的相关介绍。

景点介绍

三亚大小洞天位于三亚市西部的南山山麓,大小洞天风景区以其秀丽的海景、山景和石景号称琼崖第一山水名胜。总面积为22.5平方公里,景区已有800多年历史,是着名的道教文化风景区。

风景区内至今仍有“小洞天”、“钓台”、“海山奇观”、“仙人足”、“试剑峰”等历代诗文摩崖石刻,还分布着许多株“不老松”,是国内独一无二的“寿比南山不老松”景观区。山、海、林泉是构成一个旅游名胜必不可少的条件。这里,崖州湾弧弦百里,碧波万倾;鳌山云深林翠,岩奇洞幽;海岸遍布神工鬼斧,肖形状物之大小磊群;山海之间宛如一幅古朴雄壮的长卷画图。这里融汇了秀丽的海景、山景和石景。

来这里可选择乘坐电瓶车轻松游览景区。途中“老子望海”、“鉴真沐海”等天然奇石形象逼真,南山不老松、南海龙王别院等景点更是承载了浓厚的传统民俗文化底蕴。

旅游交通信息

25路新国线旅游公交车或29路公交车,“大小洞天”站下即可。

景区内部交通

可选择乘坐电瓶车轻松游览景区。有两条乘车路线可供选择。无论选择那条乘车路线,都不会影响拍照、观看景点。

乘车途中会有工作人员沿途讲解景区文化及主要景点所位置。景区往返6公里路程,有点在于可以节省时间和体力,景区电瓶车票实行一票制,每位15元,不分单、双程。

第一条路线是上山路线:从椰林吧出发直达半山腰观海平台玄妙阁终点站,然后再继续步行游览山上及海边所有景点,在指定乘车点乘车返回。

第二条路线是海边路线:从椰林吧出发直达最远的景点小月湾终点站,然后往回走看海边及山上所有景点,在指定乘车点乘车返回。

特别提示

景区位于山海交界处,悬崖峭壁较多,游玩时要注意安全。景区也有住宿供选择,有别墅和帐篷,别墅价位较贵,帐篷大约为300元一天。

二)道教文化中的历史人物,刘海戏蟾故事

不管是人世间,还是神话,总会有太多太多的爱情故事,就例如刘海戏蟾的故事,有时候你无意间救了一个小生命,这个小生命会以最让你开心的方式来回报你。本期道教文化就为你介绍一个美丽的爱情故事,刘海戏蟾的故事。

南海龙王有个女儿叫巧姑,她趁龙王外出,变作一只金色的蟾蜍,跃出了桃花溪中的白龙潭。就在小金蟾游兴正浓之际,突然一条凶恶的大蟒向她扑来,正巧被在桃花峰下砍柴的刘海相救。金蟾怀着真诚的感恩之情,赠送一颗龙珠给刘海,然后恋恋不舍回龙宫。

巧姑深深地爱上了刘海。有一天她因思念刘海心切,又偷偷地出了龙宫,还是变作金蟾爬上荷叶,盼望着能再次见到她的意中人刘海。事也凑巧,那一天刘海因为要伐木盖房,也来到了白龙潭边。刘海伐树累了,走到潭边喝水,忽然发现在他的身边有一串金钱。“谁把金钱丢在这儿了?”他四顾无人,喊了几声也无人答话。刘海心里想,这钱不是我的,不义之财不能拿,于是扛起松树准备回家。谁知那串金钱竟然叮叮地响了起来,真是怪事。刘海哪里知道,这钱是金蟾暗放在他身边的,那串着金钱的丝线就在她的手里。刘海要走,她便在水下牵动丝线,使那串金钱响了起来。

刘海感到奇怪,聚精会神地端详着那串自己会响的金钱。正在这时,上次那条吞吃金蟾未成的大蟒,又从树林中偷偷爬出,从背后向刘海扑来。龙女在水下看得清楚,急忙从水中跃出,从刘海眼前跳向他的背后,引导刘海转过身,才发现了已经扑到面前的凶蟒。刘海手疾眼快,抽出砍柴刀,迎面一刀,把那条恶蟒斩作两段。

刘海见是小金蟾在危急中救了他的命,十分感激。那牵动金钱的丝线也随着金蟾上了岸,他爱抚地捧起金蟾,向她道谢说:“小金蟾啊小金蟾,你要是一位姑娘该多么好,我们可以结为夫妻。”说罢,他轻轻地把那牵金钱的丝线系在金蟾的颈项上,牵着她在溪边玩了起来。刘海牵着金蟾在前面走,金蟾在他的身后轻快地跳跃着。

忽然间刘海觉得手中的丝线豁然变得很沉重,回头一看,大吃一惊,那金蟾果真变成了一位漂亮的姑娘,跟在身后朝他微笑。刘海忙向那姑娘说:“你是什么人,怎么我牵的小金蟾不见了呢?”“我就是那小金蟾,你不是说要同我白头偕老,永不分离吗?”姑娘羞涩地回答刘海说:“从此以后,晴天有我给你烧饭,下雨有我为你补衣,好吗?”,刘海听罢,想起了小金蟾赠他龙珠的事,明白了姑娘的来意,喜出望外,连忙说:“好!好!”于是,两人拾起柴刀,牵着牛,扛起松树,高高兴兴地回了家。

三)道教文化典故之韩湘子传说

在我国的神话中,八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部分,每个神仙都有自己有趣的故事,可以看出他们的性格,其中韩湘子就是一个非常有趣的人物,你知道韩湘子有哪些传说吗?想要更多的了解韩湘子,本期民间故事为你解析。

传说韩湘子生有仙骨,率性而行,对繁华艳丽之事感到厌恶,喜好恬淡清幽。佳人美女,不能让其为之心动;美酒佳肴,不能让其为之丧志。他专心致意地勤于修炼,潜心钻研道学。韩愈屡屡劝他要好好作学问,韩湘子却答道:“我所学与您所学是不同的。”韩愈因此发怒而斥责他。

一天,韩湘子出外访道寻师,恰遇吕洞宾和汉锺离,于是韩湘子离家出走,跟随二人学道,并得其真传。后来,韩湘子游历到一地方,见一片桃林,仙桃红熟,他攀树摘桃,不想树枝突然折断,韩湘子堕地而死,尸解成仙。

韩湘子想度化韩愈,但韩愈不信道学之事,于是他就先用法术来打动他。正好那年天大旱,皇帝命韩愈去南坛祈祷上天降雨雪。韩愈祈求多次,亦不见雨雪从天而降,因此面临着被罢官的危险。韩湘子装扮成一道士,在街头立了一招牌,上面写着:“出卖雨雪。”有人见此,马上通报韩愈,韩愈即派人请他一起代为祈祷。只见道士登台作法,瞬间,天降鹅毛大雪。韩愈却不信这是道术使然,于是对道士说:“这雪是我求来的,还是你求来的?”道士说:“是我求来的。”韩愈说:“有何凭据?”道士说:“这雪三尺三寸厚。”韩愈派人一度量,果然如其所说,韩愈这才相信道术不同凡响。

有一天,是韩愈的生日,亲朋好友登门致贺,韩愈设大宴招待他们。湘子不期而至,向韩愈祝寿。韩愈见到他是又喜又怒,湘子坐在席间,韩愈问他:“你长久游历在外,不知你的学问是否有长进,请作一首诗,来表达你的志向。”韩湘子开口便吟:

青山云水隔,此地是吾家;手扳云霞液,宾晨唱落霞。琴弹碧玉洞,炉炼白朱砂;

宝鼎存金虎,芝田养白鸦,一瓢藏造化,三尺新妖邪;解造逡巡酒,能开顷刻花。

有人能学我,同共看仙葩。

韩愈听完他所吟之诗,问他:“你难道有造化自然的本事吗?”于是韩愈命他造酒开花。韩湘子即搬了一酒樽到大厅,并以金盆将其盖住。过了一会儿,开樽一看,美酒已成。韩湘子又聚土成堆,很快,只见盛开碧花一朵,花与牡丹一般大小,但颜色比牡丹更华丽。花上有金字二行: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韩愈不明白这是何意。湘子说:“天机不可泄漏,日后自会应验。”在坐的宾客无不称异。酒席散时,韩湘子又向韩愈告辞而去。

唐宪宗时,韩愈因谏迎佛骨,惹宪宗大怒,贬韩愈为潮州刺史,限日动身。韩愈别离妻儿,往潮州而去。走了不到几天,寒风急起,大雪纷纷。韩愈走到一处,雪有数尺之深,马难以前行,附近不见一户人家,不知路在何方。想循路而退,也无归路。风刮得紧,雪飘得急,韩愈是全身湿透,难捱的冻饿,万般愁苦无处诉说。就在韩愈绝望之时,只见一人冒着严寒,扫雪而来,一看竟然是韩湘子。韩湘子问韩愈:“您还记得那花上所写之联吗?”韩愈问:“这是什么地方?”韩湘子答道:“这里是蓝关。”韩愈嗟叹良久,才说:“事物既然有此定数,我为你补齐那花上之联。”

《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阳路八千。

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于是韩愈与湘子到蓝关傅舍中借宿,韩愈这才相信湘子所说皆是真实的。这一夜,韩愈与韩湘子谈论着往来之事,修真的大道,韩愈是心悦诚服。第二天,辞行之前,韩湘子取出一瓢仙药,对韩愈说:“服一粒,可以御寒暑。”韩愈恍然大悟。韩湘子说:“你不久就会回来,不止是没病,还将再被朝廷重用。”韩愈问道:“我们后会有期吗?”韩湘子答道:“不知道。”于是飘然而逝。后来韩湘子再度度化韩愈,韩愈终于也得道成仙。

四)道教文化有什么作用跟意蕴?

道教文化在中国发展了近千年,道教文化有自己特有的文化,也一直是中国人民的信仰,道教文化及其高雅,它是通俗的民间信仰,也是民间群众的生活组成部分。那么,道教文化有着什么样的作用和意蕴呢?下面的道教文化为你解答,一起来看看吧。

道教有重人贵生的传统,富有“文化养生”的品格,这也是“道教文化”的在养生文化中的深刻意蕴。关于“本体养生”。“本体”自然是哲学探讨万有存在基础的基本范畴,在道门哲学中,本体是指道体,即以道为本体。自在、整全、完美的“道”成为道门一切活动的思想导向,合乎“道”原则标准的言行举止都能得到理想的结果,实现“求以得,有罪以免”的身心安顿和天下大治。因此道门就提出了“道在养生”的观念,就是修道以养生。具体说来,就是知道、明道、修道、证道、得道的一系列过程及其结果,也可归结为“生道合一”的理念。“道”的精髓何以在“养生”呢?这是因为“道”体具有“生”的特性。《老子》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人不过是万物中有灵者,自然也为道所生。《云笈七签·元气论》深入剖析了道与人身的关系:“道生阴阳,阴阳生天地,天地生父母,父母生我身。”既然“道”是“我”生的决定者,“我”之“生”(生命、生活、生存、生长等)必然守此道。只有保有了“道”,“我”之“生”才有了持续不断的生命活力。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坐忘论》说:“夫人所贵者,生也。生之所贵者,道也。故养生者慎勿失道,为道者慎勿失生,使道与生相守,生与道相保,二者不相离,然后乃长久。言长久者,得道之质也。

道从本质、本性上说是“周行不殆”地“长久”存在,永不停息。在道门看来,人的存在以及社会的存在只有得到“道”,才能得以像“道”那样永恒地存在下去。《老子》第七章说:“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从而奠定了“道法自然”的养生根本原则。在道门看来,得道则生,失道则亡,概莫能外。《太上老君内观经》曰:“形所以生者,由得其道也。形所以死者,由失其道也。人能存生守道,则长存不亡也。”只有“道”在我身,则我不亡,可得长生。恰恰因为世人难以知道、信道、行道、得道、守道,所以多未能长存。

于是《内观经》还说:“知道易,信道难。信道易,行道难。行道易,得道难。得道易,守道难。守道不失,身常存也。”可见,“道”对于“养生”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世人不能养生者,并非“道”远人,而是人自远于“道”。《养性延命录》引《妙真经》曰:“人常失道,非道失人。人常去生,非生去人。故养生者归结一句话,所谓本体(道体)养生,那就是主体对本体的认知与体悟,进而将这种认知与体悟导向对思想、行为的自我调适,最终达到养生的一种文化养生形态。慎勿失道,为道者慎勿失生,使道与生相守,生与道相保”,这正是“道在养生”的深刻意蕴所在。

如有意见、反馈、侵权或投诉等情况,请联系:

电话:
邮箱:

我们将会在48小时内给与处理!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9-2020 tianqiyubao4.com

闽ICP备18026954号-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