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点:浙江非物质文化遗产

更新时间: 2024-06-16 20:18:52

一)盘点:浙江非物质文化遗产

文化的积淀需要时间的见证,而浙江文化的发展就是历经岁月的长河累积下来的,人们世代在这里生活着,有着属于各地方独特的风土人情,加上浙江的好山好水共同营造出浙江良好的环境和基础,下面就为大家盘点那些浙江非物质文化遗产。

民间表演

戏曲:越剧[嵊州]、调腔[新昌]、平调[宁海]、昆剧[永嘉]、婺剧[金华]、皮影戏[海宁]、三脚戏[淳安]、杭剧[杭州]、绍剧[绍兴]、莲花落[绍兴]、甬剧[宁波]、姚剧[余姚]、瓯剧[温州]、湖剧[杭嘉湖]。

曲艺:四明南词[宁波]、明州走书[宁波]、西湖小热昏[杭州]、鼓词[瑞安]、莲花落[绍兴]、平湖调[绍兴]、道情[金华]、钹子书[平湖]、摊簧[兰溪]、词调[临海]、舟山锣鼓[舟山]。

舞蹈、奉化布龙、长兴百叶龙、青田鱼灯、十八蝴蝶(永康)、海盐滚灯、淳安竹马、浦江板凳龙、大头和尚舞[宁波]。

造型艺术

朱炳仁铜雕、青田石雕、东阳木雕、乐清黄杨木雕、龙泉宝剑、宁波朱金木雕、骨木镶嵌、都锦生织锦[杭州]、西湖绸伞、硖石灯彩[海宁]、王星记扇[绍兴]、乐清细纹刻纸、桐庐剪纸、萧山花边、苍南夹缬、桐乡蓝印花布、瓯塑和瓯绣、黄岩翻簧竹雕、东阳竹编、嵊州竹编、浦江麦杆贴。

民俗风情

衢州南宗祭孔、景宁畲族祭祀仪式、海盐骚子、炼火[磐安]、扫蚕花地[德清]

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湖州山歌和琴书、路桥气象谚语、渔民号子、天台山佛教音乐、织里刺绣、杭州刺绣、昌化竹编、松阳端午茶、台州道情、桑生产习俗、杭派书画装裱工艺。

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

宁海县平调、青田石雕、杭州铜雕、宁波金银彩绣。

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西泠印社金石篆刻、乐清细纹刻纸、中国传统蚕桑丝织技艺、龙泉青瓷传统烧制技艺。

二)丽江非物质文化遗产有什么

帮助丽江文化找到记忆。在云南丽江有哪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你知道哪些呢?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历史文化中有着很大的重要性。历史不可流失,想要永不流失,就一起来多了解了解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吧!

乌铜走银制作技艺

“乌铜走银”曾与北京“景泰蓝”齐名,并称“天下铜艺双绝”。乌铜走银,即以铜、金等贵金属为原料,按一定比例熔化后造成坯,在坯上雕刻各种花纹图案,然后将熔化的银(金)走入细密的花纹图案中,冷却后打磨光滑,再用祖传工艺使底铜变成乌黑色,透出银(金)纹图案,呈现出黑白(黄)分明的装饰效果。制品多为墨盒、笔筒、酒壶、香炉、花瓶等日常用具。

纳西族东巴画

东巴画是纳西族东巴文化艺术的重要内容之一,流传于丽江市古城区和玉龙纳西族自治县,迪庆藏族自治州香格里拉县的纳西族聚居区亦有分布。东巴画主要以木片、东巴纸及麻布等为材料,用自制的竹笔蘸松烟墨勾画轮廓,然后敷以各种自然颜料,色彩绚丽,历经数百年而不褪色。多以纳西族民间信奉的神灵、传说中的祖先以及动植物等为主题。绘法以线条为主,色彩多用原色,构图以文字及绘画相结合,保留了浓郁的象形文字书法特征。

剑川木雕制作技艺

大理剑川木雕始于公元10世纪,已有上千年历史,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风格兼具南北之长,是中国木雕重要流派之一。

剑川木雕技艺种类繁多,自成体系,主要分为线雕、浮雕、圆雕、多层镂空雕等技艺。目前已发展成为嵌石木雕家具、工艺挂屏和座屏系列、格子门系列、古建筑及室内装饰装修、旅游工艺品小件及现代家具等六个类别,260多个花色种类。

建水紫陶烧制技艺

建水紫陶始于元代,制作工艺考究,质地细润,色泽亮丽,独具一格。原料中含有特殊矿物质,制作后能呈现紫红色或酱红色。主要工序有泥料处理、塑形、烧制、出窑、磨光等。塑形完全采用手工拉坯的方法,在制好基本形状后,一般要在表面黏贴各种立体装饰,并刻划出各式图形,再用白泥将刻糟填平。由于质地好、艺术性强,有“体如铁、音如罄、明如水、亮如锦”的美誉。

贝叶经制作技艺

贝叶经,傣语称“坦兰”,内容涉及不同时期的小乘佛教经典,亦有许多传说、诗歌、艺术、医学和历史记载等。贝叶经制作可分为选材、修整、蒸煮、晒压、刻写、装订等工艺流程;其刻写方法十分考究,将贝叶放置在特制的经架上,用铁笔刻写经书,刻完十余页便可以麻绳制成册。贝叶经被誉为“运载傣族历史文化的神舟”。

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深圳沙头角鱼灯舞

我国有着丰富且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深圳有着一种特别的舞蹈——沙头角鱼灯舞,在2008年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深圳沙头角,每逢重大节日,人们就会跳鱼灯舞。鱼灯舞承载了人们的海洋梦,它的存在对于岭南文化、深圳文化、海洋文化等都有很高的研究价值。

舞蹈起源

鱼灯制作精巧,用竹篾扎成鱼状,糊纸绘彩再涂上桐油,下装短棍,举棍起舞穿梭如海中鱼群。伴奏乐器有锣、鼓、钹、锁呐、螺号等。

舞蹈特点

沙头角鱼灯舞起源于明末清初,为广东新安县(现深圳市)沙头角沙栏吓村创演,流行于沙头角、盐田及香港新界的担水坑、岗下新村等地,是世世代代捕鱼为生的渔民出于对美好生活的企望,祈求妈祖女神保佑丰收而根据鱼的习性,发挥丰富想象创作出来的一种舞蹈艺术表演形式,成为逢年过节、拜神祭祖、喜庆丰收的必备节目,经过300多年历史沿袭,流传至今。在沙头角中英街历史博物馆里,还保存有民国期间表演鱼灯舞伴奏用的一个小鼓和两对大钹。

沙头角鱼灯舞是广场男子群舞,专门在晚上演出,由二十几个男演员手举鱼灯表演。场上有四根龙柱和绕场蓝色水布,以仿海底世界。演出时不用灯光,观众利用龙柱和鱼灯里的蜡烛光芒,看到“海底”各种鱼类在舞蹈。舞蹈由表演的时候,演员手举鱼灯以低马步俯身曲背运行穿插,使鱼灯呈现出丰富的舞蹈情节。

舞蹈情节

沙头角鱼灯舞是情节性舞蹈,其内容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是各种鱼类在海底自由自在地生活;

第二部分是恶鱼黄鳢角欺侮众鱼,追赶吞食;

第三部分是众鱼团结反抗,打败恶鱼,重新过着自由自在的生活。

舞蹈中各种鱼是寓意一定社会角色的:黄鳢角象征海盗,任意欺压渔民;众鱼象征广大渔民,不畏强暴,向往幸福生活。

舞蹈工具

鱼灯舞的道具制作精巧。鱼灯都是先用竹篾扎成鱼的形状,糊上纱纸,用元粉、牛皮胶和上颜料画鱼,再涂上桐油,在鱼腹之下装一条20厘米长小棍,演员以此举鱼灯起舞。

鱼灯舞依靠锣、鼓、钹、高音锁呐、低音锁呐和螺号来伴奏,其中的鼓最特别,是长身小鼓,牛皮鼓面呈头盔状,40厘米高,直径只有20多厘米。

新造鱼灯使用之前,须到“吴氏宗祖祠堂”里“开光”,每逢正月十五,就要到天后宫前献演。

四)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河北京东大鼓

京东大鼓是发源于河北省的汉族说唱艺术,主要乐器,除了演唱者左手挟铜板,右手击鼓外,伴奏乐器主要是三弦,演出全凭演员的演唱功夫和击鼓技巧。为此京东大鼓时常被作为一种文艺汇演的表演项目,深受广大群众的欢迎。

那么,下面就随小编一起从河北文化的角度去看看吧!

京东大鼓的历史溯源

京东大鼓起源于京东三河、宝坻、香河一带的农村。据艺人祖谱及口碑资料,早在清乾隆中叶.河北省南皮县贾九堡村木板大鼓名家李文通(一说山东人,名尚志,绰号弦子李)从家乡逃荒来京东行艺.他吸收了京东广为流行的汉族民歌小调“靠山调”,丰富了木板大鼓的唱腔,增加了京东乡音,很受当地群众欢迎。

因他的演唱讲求韵味,人称这种京东风味的木板大鼓为“小口”木板大鼓,李在行艺中收徒张百奎(河间人)、曹占奎(大城人)、李振奎(义子)、崔登奎和邓殿奎,世称“清门五奎”,其中以邓殿奎(一说邓连奎)最为有名。

邓殿奎,殿奎系拜师学艺后之艺名,香河县刘宋镇人,后迁居马厂,生卒年不详,世传1754年在世。相传他有“三钢”,即钢性子、钢嗓子和钢板。他喜欢唱民歌,尤爱唱《放风筝》。邓继承乃师的创造精神,改革木板大鼓“小口”派唱法,将一板一眼的单一板式改为“慢板”、“平板”、“垛板”等多种演唱板式。

并吸收了京剧西皮“快板”唱腔,用在《华容道》、《古城会》等段子的结尾处演唱,名之为“二簧柳儿”(京剧在河北称二簧)。他演唱“二簧柳儿”时,仍用木板击节,而在演唱其它板式唱腔时,则用钢(铁)板替代木板击节,这些改革得到师父赞赏及听众首肯,新腔很快流行开来。这种新腔在北京演唱时,因是京东乡音,故被京城人称做京东怯大鼓。

京东大鼓的表演方式

京东大鼓的表演形式,最初为木板击节,后改为铁片、铜板。演唱者右手击书鼓,左手击板站立演唱;弦师弹大三弦伴奏。后又加入扬琴伴奏。三弦伴奏及三弦加扬琴伴奏两种形式并存。唱腔京东大鼓表演为板腔体,常用板式有头板、二板、快板和锁板。

京东大鼓的演唱形式与铁片大鼓、单琴大鼓基本相同。过去,在撂地说书阶段,曾有一种自弹自唱的演唱形式,演员坐抱三弦,边弹边唱,其右脚踩一鼓楗击鼓(以矮鼓架支撑,置于地上),左腿上绑一“节子板”(五块板儿),以司节奏。颇能招揽观众。京东大鼓唱词的基本格式为七字句(二、二、三),但句首常加三字头,句中也常嵌字、词及短语,句尾常加“哪”、“啊”等虚字。其短篇唱段多由八落或十落组成,一般为数十句唱词。

如有意见、反馈、侵权或投诉等情况,请联系:

电话:
邮箱:

我们将会在48小时内给与处理!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9-2020 tianqiyubao4.com

闽ICP备18026954号-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