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有名的端午节古诗 端午节的诗有哪几首

更新时间: 2024-05-02 23:15:32

端午节古诗

01

《浣溪沙·端午》

宋·苏轼

轻汗微微透碧纨,

明朝端午浴芳兰。

流香涨腻满晴川。

彩线轻缠红玉臂,

小符斜挂绿云鬟。

佳人相见一千年。

02

《端午》

唐·李隆基

端午临中夏,时清日复长。

盐梅已佐鼎,曲糵且传觞。

事古人留迹,年深缕积长。

当轩知槿茂,向水觉芦香。

亿兆同归寿,群公共保昌。

忠贞如不替,贻厥后昆芳。

03

《谢人送粽》

唐·杨巨源

来时三月春犹在,到日端阳节又临。

珍重主人意勤腆,满槃角黍细包金。

04

《端午日赐衣》

唐·杜甫

宫衣亦有名,端午被恩荣。

细葛含风软,香罗叠雪轻。

自天题处湿,当暑著来清。

意内称长短,终身荷圣情。

05

《渔家傲》

北宋·欧阳修

五月榴花妖艳烘,绿杨带雨垂垂重。

五色新丝缠角粽,金盘送,

生绡画扇盘双凤。

正是浴兰时节动,菖蒲酒美清尊共。

叶里黄骊时一弄,犹瞢忪,

等闲惊破纱窗梦。

06

《端午即事》

宋·文天祥

五月五日午,赠我一枝艾。

故人不可见,新知万里外。

丹心照夙昔,鬓发日已改。

我欲从灵均,三湘隔辽海。

07

《午日处州禁竞渡》

明·汤显祖

独写菖蒲竹叶杯,蓬城芳草踏初回。

情知不向瓯江死,舟楫何劳吊屈来。

08

《七律·端午》

唐·殷尧藩

少年佳节倍多情,老去谁知感慨生。

不效艾符趋习俗,但祈蒲酒话升平。

鬓丝日日添白头,榴锦年年照眼明。

09

《五丝》

唐褚朝阳

越人传楚俗,截竹竞萦丝。

水底深休也,日中还贺之。

章施文胜质,列匹美于姬。

锦绣侔新段,羔羊寝旧诗。

但夸端午节,谁荐屈原祠。

把酒时伸奠,汨罗空远而。

10

《竞渡诗》

唐卢肇

石溪久住思端午,馆驿楼前看发机。

鼙鼓动时雷隐隐,兽头凌处雪微微。

冲波突出人齐譀,跃浪争先鸟退飞。

向道是龙刚不信,果然夺得锦标归。

端午节简介

端午节,本是南方吴越先民创立用于拜祭龙祖、祈福辟邪的节日。因传说战国时期的楚国诗人屈原在五月五日跳汨罗江自尽,后来人们亦将端午节作为纪念屈原的节日;也有纪念伍子胥、曹娥及介子推等说法。

总的来说,端午节起源于上古先民择“飞龙在天”吉日拜祭龙祖、祈福辟邪,注入夏季时令“祛病防疫"风尚;把端午视为“恶月恶日”起于北方中原,附会纪念屈原等历史人物纪念内容。

午月纯阳正气,乃阴邪之所惧。仲夏端午阳气旺盛,万物至此皆盛。据说,端午这一天,是草药一年里药性最强的一天,端午这天采的草药,祛病防疫最为灵验、有效。

由于端午日天地纯阳正气汇聚,最利辟阴邪。因此,自古传承下来的很多端午习俗都有辟阴邪与祛病防疫的主题,如挂艾草和菖蒲、午时水、浸龙舟水、拴五色丝线以及洗草药水、薰苍术等等。

端午节的来源和意义:

端午节,即农历五月初五,又叫五月节。是中华民族的四大传统节日之一。端午节又被称为端阳节,重午节,午日节,龙舟节,正阳节,浴兰节,天中节等。

人类最原始的两种信仰:一是天地信仰,二是祖先信仰。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古老节日是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

仲夏午月午日,苍龙七宿飞升于正南中天,《易经》称其为“飞龙在天”,龙星处在“中正”之位,既“得中”又“得正”,乃大吉大利之象。

“龙”是上古先民的原始信仰,先民在每年的仲夏端午以扒龙舟形式举行盛大图腾祭,以酬谢龙祖恩德,天地神灵。祈福纳祥、压邪攘灾。

后来,相传爱国诗人屈原,因眼看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心如刀割,不忍舍弃。于五月五日这天,投江自尽。

屈原投江后,当地百姓闻讯马上划船捞救,但却再也没有捞到屈原的尸体。为了寄托哀思,人们荡舟江河之上。百姓们又怕江河里的鱼吃掉他的身体,就纷纷回家拿来米团投入江中,以免鱼虾糟蹋屈原的尸体,后来就成了“吃粽子”的习俗。

标签: 有名 端午节 古诗

如有意见、反馈、侵权或投诉等情况,请联系:

电话:
邮箱:

我们将会在48小时内给与处理!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9-2020 tianqiyubao4.com

闽ICP备18026954号-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