舍生取义是什么意思 舍生取义出自于哪里

更新时间: 2024-05-17 13:52:49

导读:我们看过不少电视剧,里面会出现很多舍生取义的人物,对于这个词语还是有很多人不懂,舍生取义是什么意思?舍生取义出自于哪里呢?孟子说的舍生取义是儒学道德典范,不少句子都会用其造句,比如君子最重名节,舍生取义、杀身成仁,在所不惜。接下来和小编一起去瞧瞧吧。

“舍生取义”是什么意思

“舍生取义”是孟子提出的儒学道德典范,原文出自《孟子·告子上·鱼我所欲也》:“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避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避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避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其主旨就是:虽然生存是我所欲求的,但是,因为我所喜爱的东西还有比生存更重要的,所以,我不能苟活于世;虽然死亡是我所厌恶的,但是,我所厌恶的东西还有比死亡更甚的,因此对于死亡,我不会刻意躲避。这里所说的“甚于生者”就是指“义”;所说的“甚于死者”就是“不义”。于是,为了“义”,可以“舍生”;即使死掉,也不做“不义”的事。如果人们所喜爱的东西没有超过生命的,那么,凡是可以保全生命的手段,有什么不可以用的呢?如果人们厌恶的东西没有超过死的,那么,凡是可以躲避死亡之患的办法,有什么不可以用的呢?这里隐含的意思是:一旦将爱惜生命和惧怕死亡发展到极端,那么在生命受到考验的时候,人的行为就会失去准则,做出让人不齿的事情来,最终,人的价值和尊严丧失殆尽。

古代

舍生取义出自于哪里

出自先秦·孟轲《孟子·告子上·鱼我所欲也》:“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原意是说,生命,也是我所要的,正义,也是我所要的,二者不能同时都得到,就选择正义而舍去生命。

孟子简介

孟子(约前372年-前289年),姬姓,孟氏,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邹国(今山东邹城市)人。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并称“孔孟”。

韩愈《原道》将孟子列为先秦儒家继承孔子“道统”的人物,元朝追封孟子为“亚圣公·树宸”,尊称为“亚圣”,《孟子》一书,属语录体散文集,是孟子的言论汇编,由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编写完成,倡导“以仁为本”。代表作有《鱼我所欲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寡人之于国也》编入中学语文教科书中。

结语:以上是小编整理的“舍生取义是什么意思,舍生取义出自于哪里”内容,希望能够给大家带来帮助。

如有意见、反馈、侵权或投诉等情况,请联系:

电话:
邮箱:

我们将会在48小时内给与处理!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9-2020 tianqiyubao4.com

闽ICP备18026954号-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