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才能做到寡欲 寡欲养心养气是谁提出的

更新时间: 2024-05-17 13:52:48

导读:寡欲的意思,大家应该有所了解,就是减少欲望,我们的欲望变得寡淡了,我们才能保持初心,才会不丧失本善之心。那么,如何才能做到寡欲?寡欲养心养气是谁提出的呢?想知道就来瞧瞧小编的介绍吧。

如何才能做到“寡欲”

“清心寡欲”是大众所提倡的一种生活方式,“寡”就是少、简单的意思,说白了就是人要踏踏实实地活着,欲望太多必定适得其反,而且身心疲惫,正所谓“人生有涯,欲望无边界”。我国古人很早就倡导寡欲的修身理念,《淮南子》上说:“约其所守,寡其所求,去其诱慕,除其嗜欲,损其思虑。约其所守则察,寡其所求则得。”人生在世,不可能没有欲望追求,而所求的范围无疑就是金钱和名利两大方面,俗话说“世人熙熙,皆为利来;世人攘攘,皆为利往”。人类这种异于其他生物的欲望注定了人们必然要承受欲望不得或欲望过激所带来的痛苦。古往今来,人们都不约而同地倡导对自身欲望进行限制。有圣人之称的儒家代表人物孔子以“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的信条活到了73岁;汉代名医华佗遵循“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的养生之法,年近百岁时依旧貌若童颜。宋朝朱熹在其理学思想中提倡“存天理,灭人欲”的思想,这里所指的人欲不能简单地从字面理解,实际所倡导的是人们要控制过分的生理欲望,超越“自我”,实现“真我”,减少私人的愿望。

对于寡欲的生活态度不能一概而论,过于消极的人生态度是不利于个人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正所谓“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用之有度”,做事脚踏实地、适可而止就可以了。正如明清时《解人颐》中的一首白话诗所说:“终日奔波只为饥,方才一饱便思衣。衣食两般皆俱足,又想娇容美貌妻。娶得美妻生下子,恨无田地少根基。买到田园多广阔,出入无船少马骑。槽头扣了骡和马,叹无官职被人欺。县丞主簿还嫌小,又要朝中挂紫衣。若要世人心里足,除是南柯一梦西。”

寡欲养心养气是谁提出的

孟子《尽心下》中说:“养心莫善于寡欲。其为人也寡欲,虽有不存焉者,寡矣;其为人也多欲,虽有存焉者,寡矣。”

古代

意思是修养心性的最好方法莫过于减少物质欲望。一个人如果物欲不多,那么善性即使有所丧失,也不会多;反之,如果物欲很多,那么善性即使有所保存,也是极少的了。

古代的圣贤们对于如何修身养性进行了长期的思索和探讨,而他们给我们最重要的一点建议就是寡欲。老子曾说过:“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他把人的贪欲看成是一种灾难和过错,并把“少私寡欲”作为主要的道德规范之一。庄子说:“古之畜天下者,无欲而天下足。”无论是儒家还是道家,都把利欲看成是德行修养的天敌,都对耳目声色之欲存有戒心,因而都强调通过克制自己的欲望来达到内心的满足和天下的安定。

孟子说“养心莫善于寡欲”,可见孟子提倡“寡欲”的目的是为了养心。那么为什么要养心?孟子主张性善论,认为人生来具有“恻隐、是非、辞让、羞恶”之心,并且人心都具有向善性,因此“人皆可以为尧舜”。人的本心虽然是善的,但是由于受后天各种环境和条件的影响,人可能会丧失自己的本性,“苟得其养,无物不长。苟失其养,无物不消”,因此要养心。孟子说:“口之于味也,目之于色也,耳之于声也,鼻之于臭也,四肢之于安佚也,性也。有命焉,君子不谓性也。”他认为这些欲望都是人的自然属性,由于受到仁、义、礼、智的制约,它们不可能全部如愿,这也就是所谓的命。孟子在寡欲的同时,注重培养自己内心的浩然之气,这样就可以淡泊名利,保存本性,从而达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境界。

孟子要求寡欲,但他并不是一个禁欲主义者。因为孟子的寡欲主要是针对修养心性提出来的,而对于物质、权力、名声等欲望,孟子也不是一概反对。他要求制民以恒产,满足百姓对财富的欲求,还说“富,人之所欲”,“贵,人之所欲”。孟子反对的只是“为富不仁”的行为。俗话说:君子爱财,取之以道。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结语:以上是小编整理的“如何才能做到寡欲,寡欲养心养气是谁提出的”内容,希望能够给大家带来帮助。

如有意见、反馈、侵权或投诉等情况,请联系:

电话:
邮箱:

我们将会在48小时内给与处理!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9-2020 tianqiyubao4.com

闽ICP备18026954号-11